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混合应用谷氨酰胺、益生菌、益生元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大面积烧伤患者4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混合肠内营养(含谷氨酰胺、益生菌、益生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中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免疫功能指标(CD4+、CD8+、IgG、IgM)变化。结果:烧伤后第3d较烧伤后第1d明显升高达峰值(P<0.05),随后第7d、第14d时逐渐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烧伤后3d、7d、14d时CD4+、CD4/CD8+比值、IgG、IgM水平较烧伤后1d时逐渐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烧伤后3d、7d时CD8水平较烧伤后1d时逐渐下降,烧伤后14d时升高(P<0.05)。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早期混合应用谷氨酰胺、益生菌、益生元的肠内营养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肠黏膜损伤,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纠正肠道的微生态失衡,防止细菌移位,更全面的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 标签: 混合肠内营养剂 谷氨酰胺 益生菌 益生元 肠黏膜屏障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剂量甲强龙联合呼吸兴奋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内本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按照双盲法办法完成分组,其中32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小剂量甲强龙+维c治疗,32例作为实验组接受小剂量甲强龙+呼吸兴奋治疗,对比患者肺功能、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后,实验组肺功能改善对比更明显、炎症因子水平控制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小剂量甲强龙+呼吸兴奋联合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同时药物治疗方案安全性较好,不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慢阻肺 合并呼吸衰竭 小剂量甲强龙 呼吸兴奋剂 肺功能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对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我院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64 例作为观察样本,依照硬币法的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之中 32 例患者,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研究组实施鼻内镜手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存在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8% ,其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75.0% 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效果显著,值得作为理想的临床选择全面普及。

  • 标签: 传统手术 慢性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鼻息肉
  •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肝炎使用异甘草酸镁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 方法:根据 2014年 9月至 2015年 12月我院的 103例慢性肝炎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51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 52例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患者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两组的 ALT、 TBIL、 AST等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A有所上升,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患者的 ALT、 TBIL、 AST比对照组低, PA比对照组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临床中慢性肝炎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突出,异甘草酸镁比复方甘草酸苷更加优秀,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 肝炎;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86例肾结石患者作为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的43例患者实施的是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的43例患者实施的是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对具体的数据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优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治疗组的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分别是4.6%和11.6%。治疗组的患者结石清除的案例41例,清除率是95.3%,对照组的患者清除例数是33例,清除率是76.7%,95.3%>76.7%。结论:针对肾结石的患者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方式进行治疗,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属于治疗比较突出的一种方式,值得实施和推广。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开放手术 肾结石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采用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于该院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选取 6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研究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血糖降低速度为( 5.4±1.6) mmol/h,对照组为( 7.9±2.5) mmol/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空腹血糖及餐后 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为( 2.1±0.6)次,住院时间为( 7.5±1.8) d,低血糖发生次数为( 0.12±0.04)次,与对照组的( 3.8±0.9)次、( 9.8±2.7) d及( 0.46±0.17)次比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不同剂量胰岛素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疗效,但是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的低血糖发生风险更低,安全性更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 糖尿病 ;不同剂量 ;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 ;尿酮体转阴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等因素影响下,机体内胰岛素含量会逐渐下降,进而导致血糖和酮体含量升高,出现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1]。因此,及时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有效治疗极为重要。胰岛素是临床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胰岛素的具体使用剂量尚无一致结论,为了解不同剂量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现分析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68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 68例,均为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意识不清等症状,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及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并同意配合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酸中毒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 34例,其中男性患儿 20例,女性患儿 14例,年龄为 1~ 9岁,中位年龄( 4.8±1.1)岁,病程为 2~ 10 d,平均病程( 5.2±0.9) d。对照组 34例患儿中男 19例,女 15例,年龄为 1~ 8岁,中位年龄( 4.9±1.0)岁,病程 2~ 9 d,平均病程( 5.1±0.8) d。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对比( P>0.05),符合对比需要。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通过分析患儿的血糖、电解质及血气指标,判断患者的脱水和酸中毒程度。对于中度及以上患儿可给予 0.45%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滴注,使用量为 10 mL/( kg·h),在 1.5 h后再将输注剂量调整为 5 mL/( kg·h)。在此基础上,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20153001)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将 0.11~ 0.20 U/( kg·h)的胰岛素加入到 250~ 500 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患儿静脉滴注,将滴注速度控制在 50~ 100 mL/h。研究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在 250~ 500 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 0.05~ 0.10 U/( kg·h)的胰岛素,实施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 50~ 100 mL/h。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输液量,并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液治疗,为避免患者出现低钾症,在实施治疗前可适当补充钾元素。在患儿尿酮体转阴和血糖指标恢复正常后可停止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尿酮体转阴时间、餐后 2 h血糖、住院时间、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血糖降低速度、 24 h胰岛素平均剂量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x±s)代表,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代表,进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及尿酮体转阴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餐后 2 h血糖、空腹血糖以及尿酮体转阴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糖降低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其他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胰岛素维持液配置次数为( 2.1±0.6)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酮症酸中毒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较大。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在于患儿体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内胰岛素抵抗,导致患儿体内高血糖,进而引发机体水电解质失衡,出现脱水等症状 [2]。该并发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患儿通常体内酮含量较低,酮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对机体影响较小,称为糖尿病酮症。重度患儿酮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且伴有昏迷和酸中毒症状,对于该类患儿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若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患儿死亡。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比较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作用。方法 选择 76例该院所收治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2017年 11月— 2018年 11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 38例。其中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向情绪水平、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参照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具备一致性( P>0.05),同参照组相较,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较低,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发生率( 7.89%)与参照组( 28.95%)相比较低,与参照组( 78.95%)相比,实验组 2型糖尿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 94.74%)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循证护理干预形式效果确切,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向情绪,避免患者发生负向情绪。     [关键词 ] 老年患者 ;2型糖尿病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 ;负向情绪     作为慢性代谢类疾病, 2型糖尿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往往需要终身用药,如患者血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极易造成患者发生眼部、足部、肾脏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1]。该研究对 2017年 11月— 2018年 11月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76例实施循证护理及常规护理,比较二者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所收治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76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间分布为实验组( n=38)与参照组( n=38)。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分布比为 21: 17。年龄分布 65~ 83岁,平均( 72.59±5.77)周岁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 1~ 19年,平均( 8.63±3.47)年 ;有合并高血压 9例、合并高脂血症 8例、合并冠心病 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4例。参照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分布比为 23: 15;年龄分布 65~ 85岁,平均( 72.62±5.79)周岁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 1~ 18年,平均( 8.60±3.45)年 ;有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高脂血症 8例、合并冠心病 7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5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 2型糖尿病病程时间分布、合并症情况等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符合可比性校准检验规律。     纳入标准:①同世界卫生组织 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 ;②患者空腹血糖≥ 7.0 mmol/L或 /和餐后 2 h血糖≥ 11.1 mmol/L;③患者了解该研究自愿参与 ;④患者年龄≥ 65周岁 [2]。排除标准:①认知能力异常 ;②生活自理能力异常 ;③肝肾功能异常 ;④药物或酒精依赖史 ;⑤护理依从性不足 [3]。     1.2  方法     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并根据其病情变化指导患者用药及健康管理。循证护理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具体措施:①循证问题方面,全体护理人员根据过往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后形成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循证问题,主要包括心理、情绪、血糖控制、用药、运动、并发症防治等诸多方面。②循证支持方面,针对总结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问题,通过书籍、网络资源、文献、以往经验、研究报告等方面进行检索,收集问题相关资料信息。③循证方案方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循证护理方案,尤其加强对患者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的干预与护理,并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情绪水平量表》《抑郁情绪水平量表》评价患者负向情绪,包括焦虑与抑郁双向,满分均为 100分,负向情绪越严重表述为分数越高。记录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 76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相關数据录入 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数据实施 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均数 ±标准差)。两组患者 2型糖尿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及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情况通过 χ2检验形式校准,检验表述方式为 [n(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比较     对比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数据,护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参照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具有一致性( P>0.05),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水平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比较     对比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情况,实验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并发症发生率( 7.89%)低于参照组( 28.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分析效果。方法: 2018年 1 月至 2019年 1 月期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 100名研究,以摸球实验法为准,分为实验 1组( n=50)和实验 2组( n=50)。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 1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 2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把两组的统计学数据分析得知,实验 2组的 整体治疗效果是比较有优势的( P< 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来讲,应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生化指标的同时,用药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价值大,可借鉴。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在创伤性脾破裂中比较脾切除与保脾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选取收治我院的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共计 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例两组治疗方式比对。两组患者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将对照组采用保脾治疗和观察组采用脾切除进行治疗手段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70.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1.89±1.08) d、住院时间( 9.79±4.27) d、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 6.12±2.15) d、住院时间( 14.26±3.45) d、并发症发生率( 1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量、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对创伤性较轻脾破裂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中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 脾切除;保脾治疗;创伤性脾破裂    人體脾脏的血供丰富,质地较脆,有包膜覆盖,并通过与包膜相连的韧带进行固定,胸壁、腹壁等解剖结果对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外力的冲击下,脾脏可能出现破裂并出血的情况 [1]。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也增加了创伤性皮破裂的情况。有调查报告显示,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创伤性脾破裂是致死率最高的因素,达到了 10%,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对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之一,同时储存着大量血液,因此,一般分为脾切除和保脾治疗两种方式 [3]。本次研究分析对比了脾切除与保脾治疗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与X线腹部平片的对比效果。方法 将4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2月期间,在手术前分别对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X线腹部平片诊断,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多排螺旋CT组梗阻诊断准确率、梗阻类型诊断准确率、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肠梗阻 X线腹部平片,对比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低剂量和常规剂量 128层螺旋 CT在泌尿系结石检查诊断中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经病理确诊的泌尿系结石 94 例作为检查对象,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7 例,观察组应用低剂量 64排 128层螺旋 CT进行扫描检查,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 64排 128层螺旋 CT进行扫描检查,对比两组确诊率和 CT 成像质量等指标。 结果: 两组 CT 检查成像质量评分相似, P>0.05 ;观察组的 CTD ivol 和 DLP 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 ); 观察组 确诊率为 93.61% ,对照组确诊率为 91.48% ,两组确诊率相比无意义。 结论: 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 64排 128层螺旋 CT在泌尿系结石的检查中确诊率相似,低剂量检查辐射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低剂量 常规剂量 128层螺旋 CT 泌尿系结石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比较胎盘前置先兆性流产应用利托君和硫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胎盘前置先兆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利托君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镁治疗。结果:经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利托君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治疗的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更少,而且这些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利托君治疗胎盘前置状态先兆性流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胎盘前置 先兆性流产 利托君 硫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及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肝脏结节患者120例(阳性46例,阴性74例),采用MRI、CT检查并由两名独立放射科医生进行结果解读,统计检测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效能、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结果:1.诊断效能:MRI诊断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MRI、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得知:MRI恶性结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下,MRI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并且能够更准确地检出恶性结节。

  • 标签: 磁共振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硬化 肝脏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及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肝脏结节患者120例(阳性46例,阴性74例),采用MRI、CT检查并由两名独立放射科医生进行结果解读,统计检测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效能、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结果:1.诊断效能:MRI诊断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MRI、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得知:MRI恶性结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下,MRI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并且能够更准确地检出恶性结节。

  • 标签: 磁共振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硬化 肝脏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 标签: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益卫固表汤联合锌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期间接治的 80 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 例,其采取常规 锌治疗 ,研究组 40 例,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 益卫固表汤 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儿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 CD3 、 CD4 、 CD4\CD8 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05 ) ,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结论 : 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予以 益卫固表汤联合锌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益卫固表汤 锌剂 反复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实施辛芩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治疗,并对临床效果予以观察、总结。方法:纳入 148例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均事先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与同意,并将患儿随机归类为数量相同的两组,每组录入病例 74例。其中一组施以糠酸莫米松鼻喷雾治疗(糠酸莫米松组),另一组联合施以口服辛芩颗粒治疗(联合治疗组)。 4周的治疗结束后进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计算总有效率并实施组间比较。结果:判定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儿评估为治疗有效或显效的病例数明显多于糠酸莫米松组,总有效率为 95.95%,也明显高于糠酸莫米松组的 82.43%,( X2=6.347, P< 0.05)。 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糠酸莫米松鼻喷雾治疗相比较,对小儿变应性鼻炎患者联合给予辛芩颗粒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疗效。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小儿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辛芩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X射线小肠钡造影与 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 (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诊断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 50 例 CD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 X射线小肠钡造影及腹部 CT小肠造影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裂隙状溃疡、卵石征、多节段性病变、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腹腔囊肿等病变征象的差异。结果 X射线钡小肠造影的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诊断检出率分别为 52.0 %和 48.0 %; CT小肠造影诊断检出率均为 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多节段性病变诊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CT小肠造影检查对强化增加、蜂窝织炎、炎性包块和腹腔囊肿诊断的检出率高于 X射线钡小肠造影;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X射线钡造影能较好的检出裂隙状溃疡与卵石征,但对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无诊断能力。 X射线钡造影与 CT造影在 CD临床诊断中各具优势,需结合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综合判定,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治疗与预后。

  • 标签: X射线钡剂造影 CT造影 克罗恩病 肠壁增厚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治疗,分析该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对象,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为保障实验公平性采用硬币随机法,对 48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剂量的牛肺表面活性,观察组则为大剂量的牛肺表面活性,分析应用成果。 结果: 从 病情改善 上看,观察组 患儿的血气指标在前期差异不大,在第三天后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以观察组更高,分别为( 87.95±4.33 ) mmHg 和( 366.05±11.21 ) mmHg ,对照组为 ( 80.25±4.18 ) mmHg 和( 310.28±12.32 ) mmHg , 在二氧化碳分压上则以观察组更低,为( 42.11±3.02 ) mmHg ,对照组则为( 48.96±4.27 ) mmHg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治疗有效率对比上,观察组总疗效率为 91.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9.2% ,效果显而易见。 结论: 采用 大剂量的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实施对患儿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治疗和机械通气的时间,且无风险性特征,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剂量
  • 简介:  摘 要:目的:比较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和 MPN 计数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比较两种实验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采集 90 份食品作为实验样品,分为实验组(食品 25g+ 生理盐水 225ml+1ml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阳性对照组( 250ml 生理盐水 +1ml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和样品对照组(食品 25g+1ml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各 30 份,应用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和 MPN 计数法进行定量计数,统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结果。结果:相比之下, MPN 计数法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率( 35.56%>12.22% )相对更高( P<0.05 )。结论:在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检测中, MPN 计数法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可作为食品质量安全评价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实验方法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是摄入营养和能量的主要途径,维持人体健康活动。饮食安全则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食品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多种致病菌的污染,则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诱发食源性疾病。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致病菌检验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各类致病菌有着严格的限量标准。在食品安全检验的时候,需要采用高效、灵敏、准确的实验方法,其实验结果能够作为食品安全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1] 。本研究主要对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实验检测,比较不同实验方法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样品:随机采集 90 份食品作为实验样品,其中包括饼干 18 份、罐头 15 份、膨化食品 12 份、肉制品 18 份、乳制品 15 份以及方便食品 12 份。培养基:由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 Baird-Parker 平板、琼脂、冻干兔血浆、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管( 10% ),营养肉汤等。试剂:亚碲酸钾卵黄增菌液(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 ATCC29213 ,南京便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以上样品、培养基、试剂和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检测。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将实验样品分为三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样品对照组各 30 份。在实验组的菌液制备的过程中,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取新鲜培养物,与 3ml 营养肉汤混合,制成肉汤菌悬液,并在 4℃ 的环境下保存。在实验前进行稀释,经过预试验检测后,选取所需的菌液浓度( 10-5 稀释浓度)。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在无菌均质袋加入食品 25g (液体样品 25ml )、生理盐水 225ml 以及 1ml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10-5 浓度),获得实验样品。    在阳性对照组的样品制备中,将 250ml 生理盐水与 1ml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10-5 浓度)混合。而在样品对照组的样品制备中,则是在无菌均质袋加入食品 25g (液体样品 25ml )、生理盐水 225ml ,均匀混合。     1.2.2 定量检测    取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样品对照组的样品匀液 1ml ,接种于 Baird-Parker 平板之上,在 37℃ 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48h 后对菌落进行观察,行革兰氏染色。完成血浆凝固酶验证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计数,获得计算结果。另外取样液 1ml ,分别接种在 3 个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管( 10% ),在 37℃ 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48h 后各取一环培养物, 在 Baird-Parker 平板上培养 ( 37℃ , 48h ),对菌落进行观察,行革兰氏染色。完成血浆凝固酶验证后,采用 MPN 计数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计数,计算各组实验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以 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 )和( % )进行计量和计数,由 t 值和 χ2 检验, P<0.05 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 Baird-Parker 计数,在 90 份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1 份,阳性率为 12.22% 。而根据 MPN 计数,在 90 份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32 份,阳性率为 35.56% 。     3 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种。人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侵袭,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肺部感染、胃肠道疾病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而饮食是该病菌侵袭人体的主要途径。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由于食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同时还会引起多种病症。为了预防“ 病从口入”,需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查, 对于食品中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严格的限量要求。在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需要严格把控,并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实施定量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结果,评价食品质量安全 [2] 。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检测中,一般采用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和 MPN 计数法。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在 90 份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检测中, MPN 计数法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率为 35.56% ,显著高于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的 12.22% ,充分说明 MPN 计数法是比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更好的实验检测方法。    在实验检测中应用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在 Baird-Parker 平板上接种培养,统计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但是该实验过程易受到其他菌种的干扰,导致检出率的降低。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是致病菌的一种,还大量存在着其他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其中的含量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的准确性。而 MPN 计数法在实验检测中的应用,则是利用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进行增菌处理,然后在 Baird-Parker 平板上接种培养,能够减少其他菌种的干扰,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另外,受到实验样品理化性质、细菌依附等因素的影响, MPN 计数法的检测结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影响。为了提高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联合应用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和 MPN 计数法,充分发挥两种实验方法的优势,满足不同条件的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检测 [3] 。    综上所述, Baird-Parker 平板计数法、 MPN 计数法等不同实验方法均可应用于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其中 MPN 计数法的应用效果更高,能够准确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情况,便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金强,雷俊婷,白艳红,等 .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PCR-ELISA 检测技术建立 [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 37 ( 20 ): 63-67.     [2] 周莉,王永,王法云,朱海华,张立攀 .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概况及新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酿造, 2016 , 35 ( 02 ): 1-4.     [3] 李荔枝,胡萍 . 快速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型的研究进展 [J]. 江西農业学报, 2018 , 23 ( 08 ): 144-146.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