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三维螺旋CT表面再现和容积再现技术显示颌面部囊肿及肿瘤的效果,探讨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颌面部囊肿及肿瘤患者进行螺旋扫描后,在三维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表面再现和容积再现重建并测量,结合术中所见比较二者在定位定界,显示病损所破坏,骨皮质膨胀等方面的效果。以既往二维CT为基础进行的颌骨手术为对照,比较三维螺旋CT在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时间上的差别。结果:容积再现技术在定位、定界、显示骨膨胀和破坏方面均优于表面再现技术,测量值更接近术中测量(P〈0.05)。三维螺旋CT在手术中的指导意义优于二维CT,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7.50%)低于对照组(15.11%)。结论:容积再现技术在定性及定量评估方面较表面再现技术更精确,所获信息更全面,更能反映病损的真实情况。三维螺旋CT,尤其是容积再现技术作为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诊断手段,对提高手术效果,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囊肿 肿瘤 体层摄影术 容积再现 表面再现
  • 简介:目的:比较根管治疗后年轻恒磨牙采用树脂充填、金属预成冠以及易美全瓷(e-maxpress)高嵌体修复的耗时与远期效果。方法:选取7-10岁患儿下颌第一磨牙60颗,随机平均分为3组(n=20),经根管治疗后分别采用树脂充填、金属预成冠以及易美全瓷e-maxpress高嵌体三种方法进行修复,统计比较治疗所用时间,并对比2年内的随访结果。结果:采用树脂充填、金属预成冠和全瓷高嵌体修复的平均治疗耗时分别为48.1±5.4分、21.6±2.5分和50.3±3.8分。修复后2年内,三组病例的牙龈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金属预成冠和高嵌体组的固位、邻接关系均优于于树脂直接充填(P〈0.05),修复体脱落率显著低于树脂充填组(P〈0.05)。结论:2年内金属预成冠与全瓷高嵌体修复效果均优于树脂直接充填,但金属预成冠修复操作简单耗时较短,更适合儿童年轻恒磨牙残冠根管治疗后的过渡性修复。

  • 标签: 年轻恒磨牙 树脂充填 金属预成冠 全瓷高嵌体
  • 简介:目的检测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与rhBMP-2/hTGF-β1生物学活性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5—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中加入质量浓度相同的rhBMP-2/hTGF-β1或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后继续培养4d,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分别对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并比较其活性差别。结果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和rhBMP-2/hTGF-β1均具有生物学活性,并且其生物学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种合成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方法不会改变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胶原 复合材料 生物学活性
  • 简介:目的:实验评价牙本质粘接处理对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C)的牙本质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离体人无龋第三恒磨牙24颗,用低速切片机垂直于牙体长轴方向将磨牙冠牙合中1/3交界线处切开待用。实验组牙本质表面涂布牙本质粘接处理,对照组不涂粘接处理。后将试样分别用自粘接树脂水门汀(Unicem,3MESPE;seTPP,SDI)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FujiCEM,GC)原位对位粘接。水浴中储存24h后,用低速切片机把样本切割成约1mm×1mm×8mm条状,随后进行微拉伸测试。用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形貌。结果:无论是否使用粘接处理,Unicem的牙本质粘接强度显著高于seTPP和FujiCEM(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粘接强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粘接处理表面处理增强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及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牙本质粘接强度。

  • 标签: 自粘接树脂水门汀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 微拉伸粘接强度 粘接处理剂 牙本质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992—2009年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比较分析腮腺浅叶切除术(88例患者)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60例患者)两种术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瘢痕、局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及腮腺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术式,对界限清楚、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减少并发症;对过大或边界不清的肿瘤仍宜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大量的文献对正颌外科手术后1到5年面部结构的长期改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了评价这些变化是否多于那些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却未作手术的成人患者,本研究观察了33名未经手术治疗的成人患者硬组织标志点的长期变化,并与作过上颌后退术或下颌前移术或两者兼有的骨性安氏Ⅱ类错He畸形患者进行对比。虽然两组的变化程度都较小,但手术组的平均变化量大于未治疗组,且手术患者发生显著变化的百分率高。水平向的变化在未治疗组发生在向前的方向,而在治疗组发生在向后和方向。由此得出结论;正常成人的生长发育无法解释颌骨手术后的长期变化。在一些病例中,手术后的导致的复发比我们预期的时间更长。

  • 标签: 正颌外科手术 成人 颌面部畸形 长期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的颅面形态差异。方法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 标签: 不完全性腭裂 乳牙期 替牙期 X线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经过5年随访研究证实.在后牙缺失种植修复的应用中,氧化锆基台与钛基台的成功率相似。材料和方法:采用两段式种植方案。最终修复体戴入后.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每年通过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来进行评估,记录修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数据分析(Wilcoxonsignedranktest)来观察比较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与对侧同名牙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描述·性数据用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基准到最后一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参数的变化。结果:85名患者均存在单颗后牙缺失.植入85颗种植体,其中38颗氧化锆基台和47颗钛基台,分别安装38个全瓷冠及47个金属烤瓷冠。其中4名患者中途退出试验。81颗种植体分别支持44颗钛基台、37颗氧化锆基台.完成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均未发现种植体失败,骨组织改建失败及基台失败。因此.5年随访的所有基台及修复体的成功率为100%。并且通过对比种植牙与对侧天然牙.发现钛基台及氧化锆基台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指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随访记录中还发现,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不会引起明显的边缘骨吸收。结论:通过中期随访研究发现,氧化锆基台在单颗后牙缺失中的应用类似于钛基台。但仍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实。

  • 标签: 氧化锆基台 钛基台 单牙缺失固定修复 存活率
  • 简介:目的:比较上颌骨大型缺损后,行颧区成形术,在颧骨体底部垂直于(牙合)平面方向植入的种植体,与直接往颧骨体斜向30°植入的种植体在垂直(牙合)力作用下表现的生物力学行为差异.方法:按照两个不同种植体义颌的设计特点建立两个一侧上颌骨大型缺损种植体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的垂直于(牙合)平面加载100N,比较两者的受力情况.结果:斜向植入种植体颈部最大等效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4倍;最大拉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10倍;最大压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5倍;最大剪应力约是垂直植入种植体的4倍.虽然两者在颧骨体以外其余部位的应力分布均类似于颧突支柱的应力传导路径,但斜向种植体受侧向力后在主要传导路径上的最大应力值都要明显高于垂直种植体的轴向受力情况.结论:无论是颧骨体研究区的应力分布,还是颧骨体以外其余颅骨骨质的应力情况,垂直植入都要明显优于斜向植入.提示采用在颧区垂直种植的颧颊翼种植体义颌,比颧骨体斜向种植的常规种植体义颌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表现.

  • 标签: 种植体 植入 颧骨 生物力学 义颌 骨内种植
  • 简介:目的:研究金瓷冠和氧化锆基全瓷冠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材料和方法:制作40个标准化的钢制后牙代型,随机分为4组(n=10)①金瓷组:②NobelProcera氧化锆组:③Lava氧化锆组:④VITAIn-CeramYZ组.并在其上制作后牙全冠。所有牙冠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于代型上,并沿颊舌向截断。使用扫描电镜测量间隙大小.并使用WiI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α=0.05)分析。结果:金瓷组和所有氧化锆组之间在边缘适合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轴壁的适合性没有差异(P=0.057)。各组之间牙尖和殆面窝的适合性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12.P=0.0062).在各截面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部氧化锆组的边缘适合性均小于金瓷组。Procera氧化锆组的间隙最小。

  • 标签: 边缘适合性 CAD/CAM系统 氧化锆 金瓷冠 Kruskal-Wallis检验 全瓷冠
  • 简介: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全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9位上颔固位不良的无牙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全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1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性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

  • 标签: 骨缺失 即刻加载 上颌 微型种植体 覆盖义齿
  • 简介:目的:评估采用不翻瓣技术在无牙[牙合]下颌骨种植的2个与4个种植体,其所支持的螺丝固位金属烤塑跨牙弓修复体在即刻修复下颌无牙[牙合]中的应用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来自两个不同试验中心的60位患者随机分组: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2组,另外30位患者被分配到all—on-4组。以至少40Ncm的扭矩植入种植体.并即刻负重。通过对修复体、种植体是否失败.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8位患者进行了翻瓣处理。2位患者的2个种植体因没有达到计划植入的扭矩而被更大直径的种植体立即代替。即刻负重4个月后.没有发生1例种植体脱落或种植失败。1例生物力学并发症在all—on-2组发生,4例发生在all-on-4组。在并发症方面,all-on-2组与all-on-4组之间以及两个试验中心都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这些负重后4个月的初步试验结果提示.仅仅2个种植体就可支持即刻负重的下颌骨跨牙弓固定义齿修复。长期的疗效(10年左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牙种植 不翻瓣技术 即刻负重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