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在过去20年中,人们通常在浅于200米深度进行商业底拖网作业,因为大多数渔业资源.聚集在大陆架,捕捞努力量受到渔船马力和渔具的限制。近些年来,传统渔具的迅速发展,商业渔船吨位的迅猛增加,有法定资格的渔业管理不足,已造成了严重的渔捞过度现象,小尺寸和幼龄鱼获占多数。

  • 标签: 捕捞 渔具 底拖网 幼龄 渔船 渔业资源
  • 简介:2010年10月4日~21日,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洄游繁殖群体渔业资源及其种群结构变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统计标本9160尾。初步结果显示,大麻哈鱼的日洄游数量受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较大,出现2次洄游高峰期,平均日单船捕捞量为64尾。体长为55~65cm的个体占群体中的74%,其中体长为55~60cm的雌(36.82%)、雄(36.58%)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接近,在体长小于55cm的群体中,雄性(27.17%)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雌性(12.75%),体长大于60cm的群体中,雌性(48.61%)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34.25%)。体质量为2000~3000g的个体占群体中的57%,体质量大于2500g的群体中,雌性(61.73%)个体在本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雄性(46.06%)。雌、雄性比为1.09:1,其中体重大于2500g的雌性在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36.06%,其次为小于2500g的雄性,占28.8%。对比历史数据表明,该渔业产量为近15年的最高值,总体资源量呈增多趋势,群体中个体趋于小型化,雌性个体在群体中处于主导地位。

  • 标签: 乌苏里江 大麻哈鱼 种群结构 2010年
  • 简介:2003年5、10月对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进行种群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通过对60尾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W=0.0195L2.7022(r=0.8991),性比(♀:♂)为1.2:1.种群结构低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年龄组成以2+~3+为主,4+以上个体较少,种群低龄化现象严重,生殖群体组成单一,基本由第一次性成熟个体组成,种群数量2002年7.8t,2003年7.5t.目前乌苏里江上游虎头江段江鳕的资源状况处于下降状态.

  • 标签: 乌苏里江 捕捞群体 体组成 种群结构 性成熟 上游
  • 简介:2013年4月24-25日观察了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共采集浮游动物4类16种属,其中淡水种类11种,半咸水种类5种,优势种为砂壳虫(Difflugiasp.),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桡足幼体(Copepodid)及剑水蚤(Cyclopssp)等;密度的峰值出现在4月24日8:00(4504.28ind.·L^-1),原生动物、轮虫类是影响密度变化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昼夜平均密度的78.0%;生物量高峰在4月25日20:00(23.757mg·L^-1),桡足类生物量占99.5%,占昼夜平均生物量的91.6%。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与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初春大辽河口浮游动物丰富,为鱼类性腺发育、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标签: 大辽河口 昼夜变化 种群结构 浮游动物
  • 简介:2013年9月调查了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鉴定出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7目、12科,其中软体动物门10种,占总物种数的52.63%;环节动物门4种,占总物种数的21.05%;节肢动物门5种,占总物种数的26.32%。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截口土蜗Galbatruncatula及斯蒂齿斑摇蚊Stictochironomussticticus,而红旗泡水库周边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椭圆萝卜螺Radixswinhoei、划蝽Sigradistanei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秋季红旗泡水库及周边水域底栖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50.4±152.88)ind·m^-2和(229.33±192.89)ind·m^-2。红旗泡水库的Ma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周边水域,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周边水域,说明红旗泡水库的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低于周边水域,但均匀度较高。红旗泡水库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群主要是杂食者,而周边水域主要是捕食者。

  • 标签: 红旗泡水库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功能群
  • 简介: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呼玛河和额木尔河等水域的北极茴鱼一新纪录种Thymallussp,种群数量少、分布范围狭小,群体资源面临濒危。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分析了黑龙江上游的北极茴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共获得了1104bp核苷酸全序列,与分布于勒拿河的该种茴鱼群体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3尾个体中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Hap1、Hap2,及Hap3),其中Hap3为黑龙江和勒拿河共享;利用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和网络图显示,黑龙江群体可能起源于勒拿河。黑龙江上游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53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53)远低于同域分布的其它种茴鱼;黑龙江群体与勒拿河群体的Fst为38.56%(P〈0.05),已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

  • 标签: 北极茴鱼 D—loop遗传多样性 黑龙江上游
  • 简介:2014年6月,按照海洋资源调查规范,调查北黄海大连沿岸的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原产区中的旅顺口区塔河湾附近海域和大连金州新区城山头海滨地貌保护区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计算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相似性,探讨其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两处海域刺参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基本相同,优势种组成相似,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物种组成因饵料条件及周边海域底质不同呈现差异性分化;两处海域内海星类与刺参的密度比分别约为1∶3和1∶1,海星类与刺参的生物量比值与密度比相同;海星类与海胆类密度比均约为1∶1和3∶1,海星类与刺参及海胆类密度和的比分别为1∶4和1∶1,海胆类与刺参密度比均约为1∶2。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刺参生境和增养殖区的养护、修复策略为:(1)多种共养,以参为主;(2)控制海星,适度增殖海胆;(3)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污染。

  • 标签: 刺参生境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修复策略
  • 简介:在15±0.5℃条件下,向初始体质量为(21.00±2.00)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Selenka)体内注射400μL(质量浓度为1.2mg·mL-1)几种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枸杞多糖、黄柏提取物、苦参提取物、党参提取物、菊粉、天蚕素、神曲提取物、山楂提取物),第1、3、5d时测定仿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第5d时制作前肠组织切片,研究不同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肠道消化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注射免疫增强剂后第3d,菊粉组仿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达15.16μg·g-1·min-1,与对照组7.07μg·g-1·min-1差异显著(P<0.05),而黄柏提取物抑制了蛋白酶活性;神曲组淀粉酶活性达72.57U·dl-1,与对照组(53.2U·dl-1)差异显著(P<0.05);菊粉和山楂提取物对仿刺参肠道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黄芪多糖组褐藻酸酶活性最高,达2.06μg·g-1·min-1,其次是菊粉组。在养殖试验期间淀粉酶比活力变化趋势较稳定,纤维素酶次之,褐藻酸酶和蛋白酶变化幅度较大。各种免疫增强剂对仿刺参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黄柏、苦参提取物损伤了组织结构,而黄芪多糖、菊粉等促进了细胞分泌。

  • 标签: 免疫增强剂 仿刺参 消化酶 肠道组织
  • 简介:2011年8月,对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14目31科56种,其中水生昆虫43种,分属7目21科,占总数75.44%。海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3目30科51种,依群落数量看,蜉蝣目、毛翅目、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0.19ind.m-2、生物量为3.20g.m-2。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捕食者最多,为25种,收集者15种,撕食者10种,刮食者6种。角锥毛石蚕(Brachycentinao)、泥苞虫(Setodes)、小划蝽(Sigasubstraia-ta)、Epeorusuenoi和Stenpsychegriseipennis是目前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采用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和Simposon生物指数对海浪河水质评价表明,各生物指数水质评价结果相似,洁净度排序趋势基本一致,均表明海浪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水质比较清洁。

  • 标签: 海浪河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监测 水质
  • 简介: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一切为了“三渔”,一切依靠“三渔”,从我市渔业发展现状入手,找出制约渔业发展症结所在,提出新形势下发展我市现代渔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双鸭山渔业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依据。

  • 标签: 抢抓机遇 结构调整 发展对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198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89万t,渔业产值达60多亿元,人均占有水产品达31.5kg,1990年突破200万t,全省200万亩鱼塘平均亩产达345kg,比1985年248kg提高97kg。珠江三角洲主产区50万亩连片鱼塘平均亩产突破500kg,广州及附近城乡群众吃鱼难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广州 养殖结构 水产品产量 渔业产值 主产区
  • 简介:2010年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乌苏里江下游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动、多样性及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地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旨为乌苏里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乌苏里江下游(海青-乌苏镇江段)以原生动物(数量占87.7%)和轮虫(生物量占68.4%)为主,趋向小型化,且浮游动物的多样性较为丰富,为乌苏里江下游大麻哈鱼等许多名优水产动物的繁殖、育肥提供丰富的饵料基础。浮游动物个体较小、数量多、代谢活动强烈、繁殖迅速、易于散布,能对水体提供快速的早期反映;是食物网的重要基础环节,在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流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乌苏里江下游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河流健康评价
  • 简介:用线粒体DNA的D-loop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吉林延吉、敦化和辽宁法台3个区域的29尾拉氏PhoxinuslagowskiiDybowsky的遗传多样性。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了783~785bpD-loop和818bpCytb的同源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29尾个体分别存在47(D-loop)和89(Cytb)个变异位点,分别检测出15(D-loop)和11(Cytb)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H_d)分别为0.8966(D-loop)和0.8990(Cytb),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246(D-loop)和0.0498(Cytb),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19.2857(D-loop)和40.7365(Cytb)。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79.02%(D-loop)和81.69%(Cytb)变异来自群体间,20.98%(D-loop)和18.31%(Cytb)来自群体内。单倍型呈明显的地理差异,分成2个分支,一个以延吉群体为主,一个以法台群体为主。拉氏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该结果可为拉氏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 标签: 拉氏 D-LOOP CYT b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 简介: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sp.、侠盗虫StrobiLidiumsp.、焰毛虫Askenasia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标签: 逊别拉河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