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系统基础《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范畴体系;分析康德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发展,把握当下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正途。通过理性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和需要不断更新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宣称,理性在自我清算中已终结自身,因此置批判理论于困境之中。哈贝马斯背离传统理性观,通过合理重建为理性寻找新基础.以挽救启蒙传统中批判能量,激起了广泛批评。在超越了“理性启蒙”和“理性他者反启蒙”时代而进入“理由”时代后,哈贝马斯召回与慎思纠缠认知主义时刻.诉诸“理性评判”和“给出理由”。从而达成合理共识,彰显了交往合理性价值;但将合理化扩展至社会领域时,对理性社会功能,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 标签: 批判理论 合理重建 理性评判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日常生活推理是可废止。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性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性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辩护、理由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实践是可废止;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性推理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单一和单调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笔记展示了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单一可能性。(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和邀请——劝导和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生理科学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身体—组织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将自然主义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自然—文化—历史发展,创造了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能性。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也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规范性力量"引起,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政治人类学倡导者。

  • 标签: 尼采 超人 自然主义 自由 文化超越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自明但依然需要澄清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方面。二者是共在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形式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过程称为“民主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卢卡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异化问题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康德给出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依据会带来明显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刻画,弗雷格刻画有明显优点,克服了康德定义带来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一些政治哲学家支持国内平等主义,但反对全球平等主义。他们强调国家特殊性以及全球领域与国内领域不相似,主张将平等主义分配正义限制在国内。然而,这两种理由都不能否定全球平等主义。两个领域存在很多相似性,支持国内平等主义理由也是支持全球平等主义理由。国家一些特征不是平等主义必要条件,因而,全球平等主义不依赖全球领域是否与国内领域存在相似的特征。全球平等主义体现了作为道德、政治和社会理想平等。

  • 标签: 国家 强制 国内平等主义 全球平等主义 平等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对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和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对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对形式和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和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中占据着重要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文学特质,让他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职业哲学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大事,是政治学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现象。《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论述。通过它所拓展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儒家基于亲子间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问题。

  • 标签: 权力传承 法家 儒家 君主制 民主制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一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一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