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还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性课题的认识中,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企业形象 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 商业道德
  • 简介:通过法定程序推进法治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精神。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全面研究程序法治的关系和基本规律,澄清我国实体法治程序法治的路径争议。《程序法治》一书可谓适时而作,多视角地论证了程序正义和正当程序的法治意义,旨在促进我国程序法治的改革完善,加速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 标签: 程序 法治 价值
  • 简介:经过25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执政风尚。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旧习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有残余。从"谁耽误嘉禾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雷人口号,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从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到"什么法不法,老子就是法"的强硬态度,一些干部的表现,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是这些领导干部不懂法吗?不是!从1986年至今,我国连续实施了5个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一直把领导干部列为重点。各地也都推出了诸如任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各类法律知识竞赛

  • 标签: 依法治国 “权” 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知识竞赛 领导干部 拆迁事件
  • 简介:自2013年起,浙江省桐乡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合一(“三治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实践.经过数年努力,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并被中央政法委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为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2018年9月20一21日,浙江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嘉兴市委市政府、桐乡市委市政府等联合主办了第二届“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高峰论坛”.国内十余位社会治理研究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本期刊发一组笔谈纵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六位教授紧紧围绕“桐乡经验”对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三治”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三治”结合乃至融合如何可能、“三治融合”研究的新议程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我们期待他们的论述对于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伟大事业有所裨益.

  • 标签: 自治 法治 德治 基层社会治理 桐乡经验 新议程
  • 简介:邓小平德治思想富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一是经世致用的理论品格,二是义利统一的伦理原则,三是“化民成俗”的道德教化,四是“为政以德”的官德建设。邓小平德治思想的传统意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德治思想 传统文化
  • 简介:承德市迎水坝社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仅一墙之隔,社区所辖范围1.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万人。去年以来,迎水坝居民区党支部、居委会坚持“以德治区”,自觉地推进社区文明道德建设,使该社区成为一个安乐、祥和、温馨的绿色家园。社区两委班子坚持把每一项工作都变成对居民的教育过程,努力培养和树立“热心公益,友爱互助,追求崇高,重视德行”的公共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为此,社区成立了“一委三层四组一团”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在居委会、小区、居民小组分别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小组,负责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教育委员会下设校外教育组、家庭教育组、成人教育组、关心下一代组和中华老年同乐艺术团,分别负责社区教育活动的专门工作。今年,在社区内广泛深入地开展“我爱社区、我爱家,共建文明社区”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是:学好一张卡——道德建设“明白卡”;唱好一支歌——《我爱承德我爱家》;增添一点绿——搞好社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奉献一份爱——提倡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参加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社区两委班子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寓于解决社区成员和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所需、所盼、所想的实际问题之中,从解决群众闹心、领导操心、人人关心...

  • 标签:
  • 简介: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社会治理的工具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工业社会是一个竞争协作的社会,社会治理工具主要由法律和政策构成,并基于此建立起法治的治理模式;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法律的路径遇到了困难.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要求灵活性、具体化的治理,要求通过合作行动而不是制度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社会问题,这自然就走向了道德的路径.德治不是一种虚妄,德治最终实现的是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标签: 社会治理 法治 德治 合作 后工业社会
  • 简介:德治”,即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治理国家。其内涵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德治”的伟大意义是:是时代潮流的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长治久安的大计、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国民健康的需要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 长治久安 以德治国 素质教育的灵魂
  • 简介: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国"方略有其必然性必要性.要实践"三个代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从追求社会整体和谐出发,立足于道德和法律发挥不同社会作用的特点,把德治法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坚持以德治国必须提高德政水平和德教水平.

  • 标签: 江泽民 "以德治国" 法治 探析
  • 简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节能、教育功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道德的功能,加强德治.

  • 标签: 以德治国 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重点阐述了这一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两个文明建设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实现"以德治国"要处理好以德治法治国、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宣传行动落实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以德治国 道德 道德规范
  • 简介:德治国包括行德政而治国和施德教而化民两个内涵.前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者是指用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做社会主义新人.以德治国重在教化,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坚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

  • 标签: 以德治国 公仆道德 公民道德
  • 简介:高校党建是党建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科学文化创造和传播主阵地的高校,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广大党员和教职员工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要通过“以德治党”进一步纯洁党员队伍,打造一支过硬的党员教职队伍。

  • 标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建 以德治党
  • 简介: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 标签: 孟子 “德治”思想 惠民政策 宗法制度
  • 简介: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本文试从"以德治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三方面进行探析.

  • 标签: 德治国思想 思想探析 江泽民德治国
  • 简介:自党中央把以德治法治国提到同等高度以来,短时间内便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这一大得人心的治国方略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全方位渗透、多层面推进。其一,立法制规要渗透德治精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将人民的意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社会主义德治的核心,也恰恰是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主义的德治法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党和国家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时,一定不能忘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定不能忘记尊重事

  • 标签: 以德治国 全方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 依法治国 为人民服务
  • 简介:法治能否成为信仰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关系重大。法治系法律主治之意,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最高的精神认同,是内化于心外且化于行的“知行合一”。今天形而上”已经不必然是信仰的前提和基础,这为法治成为信仰提供了可能。西方法治理论存在诸多无法解决、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需要加以反思和甄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应该成为打造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文化基础,唯有如此,法治才有望成为信仰。

  • 标签: 法治 信仰 反思 终极根源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