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3期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53-01 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然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话题,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而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实体瘤在没有血管生成的条件生长会受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指明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生成和迁移的效果2。它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肿瘤作用及抗血管生成机制 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VEGF和VEGF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VEGF及VEGFR-2相结合后使得细胞内域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引起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随着信号通路的激活,内皮细胞增殖,肿瘤微血管数量增多3。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用部位为蛋白酪氨酸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在体内能特异结合VEGFR-2,有效控制新生血管,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4。 2 临床疗效 2.1 胃癌 由于早期症状的不典型,没有及时的普查,目前在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10%,约有65%-7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达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仅为27.4%5。甲磺酸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用于晚期胃癌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我国临床指南中推荐用于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的唯一标准用药6。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这样也证实了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受益。 2.2 肺癌 在我国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 手术 放疗及靶向治疗。根据聂芳等7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28例二期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疗日期4周,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0例 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8例,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14例
出版日期 2019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53-01 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然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话题,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而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实体瘤在没有血管生成的条件生长会受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指明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生成和迁移的效果2。它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肿瘤作用及抗血管生成机制 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VEGF和VEGF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VEGF及VEGFR-2相结合后使得细胞内域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引起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随着信号通路的激活,内皮细胞增殖,肿瘤微血管数量增多3。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用部位为蛋白酪氨酸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在体内能特异结合VEGFR-2,有效控制新生血管,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4。 2 临床疗效 2.1 胃癌 由于早期症状的不典型,没有及时的普查,目前在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10%,约有65%-7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达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仅为27.4%5。甲磺酸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用于晚期胃癌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我国临床指南中推荐用于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的唯一标准用药6。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生存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这样也证实了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受益。 2.2 肺癌 在我国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 手术 放疗及靶向治疗。根据聂芳等7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28例二期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疗日期4周,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0例 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8例,疾病稳定(stabledisease,SD)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