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赵春艳

赵春艳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中学266600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视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的“主角”。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引导。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善待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不怕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相反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学氛围是安全的、自由的,进而他们会大胆愉快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学生在和谐、宽松、愉快地环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会不断提高,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设置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境设计可以这样: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跟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为什么组不成的原因,在此把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因此,教师要静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

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

甲:

5.75.85.65.85.65.55.96.05.75.4

乙:

5.95.55.75.85.75.65.85.65.7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才更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实在是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是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四、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让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多发表意见,多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要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真正地实施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