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能力,走出写作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提高写作能力,走出写作困境

迟丽辉

长春市第二十四中学迟丽辉

【中图分类号】G631【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49-01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学生通常有一种“畏惧感”。这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甚至厌恶写作,以致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缓慢,把作文当作一门苦差事,影响到整个教学。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营造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之一。新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他们产生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而有了积极学习的意愿才能使学生以盼望和期待的心情对待这门课,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主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作文是苦差事的畏难情绪。这样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互评作文。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先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但不作点评,然后选择其中写得较好的或某一方面有亮点的作文,让习作者本人在班上朗读,然后全班学生再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最后教师总评。这不但可以让其他学生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让习作者本人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读书谈体会、朗读演讲比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把活动中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投稿,这都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写作的兴趣。

二、作文时间变集中为分散,既写书面作文,也练口头作文

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思维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的形式,一个新颖的构思,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一段文字的一气呵成,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效应最明显的阵发阶段。因此,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两周一次,文必成稿的一贯制,不利用学生捕捉运用思维的最佳状态,忽略了学生的主观发展。要打破作文中的“一贯制”,就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语文课上的“知识迁移”步骤,是教师根据“教材无非是例子”的原则,把课堂学生训练的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知识能力迁移,学以致用,写成片断,或抄出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这段材料描述了一种什么意境,说明了什么观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状态。其次在写作上教师要放开手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选材、立意,不论体裁、文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天空。写这类文章,可使学生消除为“切题”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被动心理,尽情地把自己的心灵世界反映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益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写作前,给出一个具体的命题,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该题目怎样去立意,怎样去选材,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在发言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产生了非辩不明、非吐不快的强有力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去探索、去争论、去构思、去表达。然后抓住学生口头作文为载体,促进书面作文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固定的模式,写小草就要求学生写出小草的“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写梅花就要求学生写出梅花的“凌霜傲雪,铮铮铁骨”;写铺路石,就一定要歌颂养路工人的无私无畏精神…….使学生的笔不尽是“代圣人言”。其实,学生的思想哪会都是这种境界?相同的事物、现象,在他们的心目中自有褒贬,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自由地将其表达出来,使文章真实而丰富多彩。怎样才能展开联想呢?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春暖花开时,让学生走出校园,面对青山绿水、沟壑、瀑布进行奇特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每当“皓月当空”,也可以组织学生“中秋赏月”让学生畅抒浓浓的乡思和悠悠的乡情;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及时去捕捉生活中的美感。

四、观察体验生活,寻找学生的写作素材

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是啊,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首先,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就足以带给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春天,气温回升,冰河乍开,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或赤日炎炎,或绿阴匝地,或暴雨倾盆,或冲浪嬉戏;秋天,有硕果飘香,有阴雨连绵,有落叶凋零,有北雁南飞;冬天则常常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让学生留心观察物候的变化,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大家交流彼此的看法。不仅仅是物候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常常带给我们写作的灵感。一个同学参观完动物园后,颇有感触,随即写了一篇《加长自己的助跑线——天鹅给我的启示》写动物园里的天鹅飞不高是因为管理人员故意减小了天鹅的活动空间。使天鹅逐渐丧失了飞翔的本领,由志存高远的鸿鹄变成了向人乞食的白鹅,然后联系自己,联系人生,告诫人们应该加长自己的助跑线,方能有一个高远的人生。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素材。

其次,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贵在“情理”二字,如果说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带给我们一些“理”的话,那么同学们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就充满了一个“情”字。我常常让同学们回想这十几年中最令你感动的事是什么,最让你高兴的事是什么,最让你伤心的事是什么,最让你失望的事是什么等等,然后记下自己的感受。有时也会留一些“家庭作业”,比如给父母洗脚,给家长画像……有个同学这样写道:“……该画母亲的眼睛了,我不由得犹豫起来。这是母亲吗?是曾经有着一双清亮美目的母亲吗?我跟前的这双眼睛,眼皮松弛,眼睛混浊……我的眼睛模糊起来,我扔掉画笔,扑进母亲的怀抱哭起来……”

也许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往往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观察体验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素材。

五、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一篇作文来表达情意,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以及巧妙的表现手法,但实际上许多学生掌握的词语(或词汇)并不多,因而在写作时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用词不准确,甚至生造词语或使用方言,让人看了啼笑皆非,文章显得单调乏味,不伦不类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应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并合理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广泛的阅读书籍、报刊,并作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优美词语或句段、写读后感等等。通过这种训练,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和知识面,从而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总之,作文写作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想一篇作文有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开头,动人的细节,意味深长的结尾以及飞扬的文采,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好的写作素材是作文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文就是美丽的面孔,语言表达灵活,语法用运适当,细节上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这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一篇好文章。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让我们立足于实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多专研,多探讨,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开出快乐的花朵,芬芳了我们教师,更芬芳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