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体态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体态语

邢智俨

(郑州六十九中,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主要论述了体态语的含义、特点以及体态语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对体态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体态语;生物;表情;手势;眼神

中图分类号:G40-056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63-02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借以传布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人们很早便开始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细致地进行研究。相比之下,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非言语交流,却被忽略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教师非言语交流涵盖的面较宽,包括“体态语”、“辅助言语和类语言”等。本文论述的是其中的主干——体态语,主要探讨体态语的特点、作用及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语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体态语,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姿势。这种特定身体姿势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眼势语(眼神)等。

体态语在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在教的方面,体态语具有以下特点。①方法灵活多变:体态语言既可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可利用手势或其他动作;既可通过触摸指点,也可演示测量使用;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结合有声语言,还可结合其他教具运用。②简单易行: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只需以自己身体或以他人之身即可演示操作。③适用性强:在人体生理卫生教学中,每一章节中有很多细节均可利用体态语,并且不论教师、学生,人人都能运用,克服了一般教具使用的局限性这一弱点。④效果显著:体态语能使教师的授课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既有说又有做,既有动又有静,是说和做、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因而可以把抽象繁琐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生动形象,可以把不易讲清的环节讲清楚。在学的方面,体态语符合青少年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好动的特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态语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引发兴奋,促使注意力集中指向特定内容

体态语言的表现形象直观,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外显的行为,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言语所表述的内容。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要引导学生认图,这时教师最好用教鞭指图。对于图中的重点结构,要用教鞭指示清楚并作短暂停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运用体态语,可以使学生的视、听觉不断变化信息源,引发兴奋,从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长久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而致疲劳。

(二)显示形象,促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统一

伴随着言语讲述,运用体态语言辅助说明,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教材的感知进行联想,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这无疑有助于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关节的结构时,借助手势,用右手握拳代表关节头,左手半握代表关节窝,两者相嵌后中间留有间隙代表关节腔。该手势可以演示关节活动的情况,还能说明什么是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边讲边使拳头斜向手掌外)。

从心理学上看,体态语与言语同时作用,能使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大脑,刺激大脑两半球的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传情达意,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沟通主要依靠非言语交流来实现。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主干,在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体态语可以以间接的方式,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某种“暗含的期待”信息,通过教师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喜欢、鼓励等非言语行为,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导致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接受这些良好的信息反馈后,必然又会强化“暗含的期待”。如此反复,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怒哀乐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构成课堂教学的主流气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并发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四)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

在通常的交际情境中,说话人的行为姿态、神情容貌,始终伴随着他的言语,与言语交际手段共同完成交际活动。体态语的动态、直观的形象,与言语一起,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拓宽了信息的传输渠道,补充和强化了言语信息。例如,在讲呼吸运动时,可以用自己深呼吸时的身体动作来说明吸气、呼气时肋骨和胸廓的变化。这样就补充了言语信息中所缺乏的生动形象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的储存来就,听到的能识记20%,看到的能识记30%,边看边听的能识记60%。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体态语可以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

三、体态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促进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众目睽睽”的境地,教师的面部表情等体态语是否自然真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往往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传递着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情感。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能促进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生物绪论课上,讲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时,教师自己应有兴趣盎然的神态;讲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感人事迹时,教师自己应表现出对生物学家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的崇敬之情;讲到转基因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时,教师应流露出对未来生物高科技发展远景的兴奋、期待之情。以上教师的表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又如在讲环境保护时,谈到我国不容乐观的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的忧患之情应溢于言表,以引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迫切性的认识。

(二)运用适当的手势演示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演示静态的生物学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

我们的手由手掌和五指组成,借腕关节与手臂相连。如果将手心向下,两臂平伸,就可演示输卵管形态,其中手代表漏斗部,手指代表漏斗部中的输卵管伞,手臂可代表输卵管的壶腹部,它们都左右对称。假如再夸张点看,神经元的形态也可用手演示。举起一只手,将手自然张开,手掌相当于神经元的细胞体,多个手指相当于树突(短,数目多并有分支),如果把四个手指蜷回手心,只剩下一个手指,则可以用来说明有的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手臂部分相当于神经元的轴突(长,只有一个)。初学者用此方法记忆神经元的结构,尤其不易将树突和轴突弄颠倒。

稍微变化一下手的姿势,并双手配合,又可演示一些内容。如将两手五指弯曲后再相嵌,可以演示肾内血管球的结构。以两臂分别代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两手相嵌膨大处代表血管球,弯曲的手指代表分支盘曲的毛细血管网。

2.演示动态的生理功能方面的内容

通过手的简单运动,可演示普通教具难以表达的动态生理过程。比如演示呼吸运动时胸廓的变化。将两手手指张开合成抱球状,四指向前,大拇指向后。当四指向上向外抬起时,代表肋骨上举,胸腔内容积增大,表示吸气时的胸廓状态;当四指略向下移动,代表肋骨回位,胸腔容积变小,表示呼气时的胸廓状态。此外,对于草履虫的旋转式前进、花蕾的开放等动态过程,都可以用手作教具进行演示。

3.进行简易实验

有些知识利用手进行简单实验,很快可得到验证。最明显的是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生理实验,如膝跳反射实验、测量脉搏和血压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用手作很多实验。例如,有关触觉、温度觉等皮肤感觉可以在手上进行实验;再如视网膜上盲点的存在与否,也可直接通过手的运用得到验证。

(三)运用眼势语,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心理学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眼睛在教学中的神奇功能表现在: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反馈调节的主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眼势语,对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在以下两种情形中运用眼势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讲课之前以眼神收心生物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小学科,常常被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一、二节。这时候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课前往往过于兴奋(特别是在刚上完体育课的情况下)。我们在上课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还没有安静下来,纪律差一些的班级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在拉拉扯扯。如何收拾这种局面,使全班学生迅速静下心来,进入上课状态呢?我认为应充分发挥体态语(特别是眼神)的作用。碰上这种情形,我们不要急着开始上课,可以用严肃的眼神静静地环视全班学生(特别是还没有安静下来的学生),要让全体学生感觉到“老师在等候大家的安静”。这时,虽一言未发,但眼神中已流露出无声的命令。此时此刻的眼神起到了很好的收心作用。

2.课堂提问时用目光缓和学生的紧张度,激发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也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考验。这种考验的特殊性在于:可供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暂,因此他们回答提问时的思维通常是十分紧张的。为了缓和学生思维的紧张度,我们在提出问题后不要催问过急,可以用亲切的、激励的目光来期待学生。这种目光犹如温柔的手,能够拂去学生心头的云翳,使思维的天地顿感开阔明亮。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用目光期待,还要显示出自己与学生同步思索的眼势语。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好像刚才那句话不仅是在问学生,也是在问自己”,连老师也在认真思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因之而得到极大的调动。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无论是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还是教学管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我还要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④①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

[2]大教学论

[3]体态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