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李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味;措施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味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一、教人先立身——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是否有关爱之心,是否有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爱,是否有人文精神素养,决定着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素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递学生知识的责任,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拥有人文精神素养,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分级别对待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合理安排讲课进度,控制课堂信息量,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播放与课文有关联的、人文精神浓重的视频以及短片,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人文教育,那么必然会走向消亡。而语文学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养的沃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融入“人文味”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高中语文教学集各种优秀文化于一身,是一种最为全面的语言表达。学习高中语文,学生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今中外所有英雄的傲人气节,感受“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可以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助其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因此,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应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把握文章的深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如何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领会诗情、诗意,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经典引导——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涵养

我国古代最早的文选教材即以“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标准。这不仅指选文在语言运用、文字表达上能够成为写作典范,也指选文在思想内容上能给人以心智的教益、思维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温儒敏认为“真正体验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那些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施蛰存也说过:“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当代语文教材编写中所选取的文章理应是经过时间检验且被公认为典范文章的经典作品,要让文字优美、布局井然的名家名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让思想深刻的作品为学生的心智染上涵养精神、启迪智慧的底色。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不仅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更能在语言的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四、以多元文化丰厚学生底蕴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犹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野,有些内容更可以超越时间和国度的界限为世界各国所同享。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应该秉持着开放、多元的思想,不仅呈现本国的文化积淀,还应展现其他民族特色和文化风貌,以增进学生对多样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选文时还应从其他国家的文学宝库中吸收优秀篇章。作为编写者来说,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加以呈现,避免因个人主观色彩浓烈而失去对多元价值观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欣赏。

五、以读促情——让学生饱含情感诵读语文

情感是融入语文文化的垫脚石。只有使自己的情感与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出语文中的“语文味”。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学会从课文特性出发,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含情诵读训练。比如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针对课文内容的辩论赛以及小型话剧等。这样,不仅灵活地让学生诵读了课文,同时也让学生抓住了一些课文本质的东西。对于文学作品,无论优劣,都应该对其进行诵读。比如教师在讲述《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先让学生诵读一遍,让后再让带着发现“伊人”的欣喜和苦苦追寻“伊人”却不得的郁闷愁苦这两种情感去诵读一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深入到这种语言积淀中。就算是非文学类的作品,同样也有着诵读的空间,也可以利用适当的诵读来强化语文的影响力度。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饱含情感来诵读文学作品是很重要的。它能够使整个语文课堂到处充溢着满满的“语文味”。

六、情感熏陶,升华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在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七、连接新闻味,是语文更接地气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先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仅仅的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总之,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有底气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更要做一个有情意的教师,才能“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