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李彦彬

——中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点尝试

李彦彬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二中学730020

在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许多小选手的表现令人赞叹,他们的基本功之扎实,识字量之大,联想猜词能力之强,都超出了他们的年龄范畴。这种表现,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难以掌握、理解如此之大的词汇,更不可能现场调动想象力来完成对一些词语的推断。他们超大的阅读量(有些小选手《古文观止》背诵近百篇),绝不是被动、消极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由此看来,“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一、明确任务,引导自主探究行动

初中生相对小学生而言,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强,但学生间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较大。这就要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时考虑个体差异,在任务驱动中既考虑整体任务,又要充分发挥同伴互帮互助的作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因此,在前几次的活动中,要与学生一道来确定具体任务,并协助小组内的任务分解。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为例,任务分配指导简介如下:

1.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指导阅读活动提示并联想:生活中的语文有哪些?学生合作后归纳:对联(春联),歇后语,广告,标语,店名,街头中的错别字,网络用语,外来语,家庭成员用语……

2.分解任务到各组。确定活动的总策划人,做好设想(具体以何种方式开展活动)及各组任务的分配安排,并将任务安排给相应的责任人。

3.各组再分解任务。各组认领任务,组内分工。如对联,可以分别搜集对联的由来、对联的特点、春节对联集锦、名联欣赏等,我们也来对对子;如广告语,学生天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分别搜集广告知识、广告赏析、广告中的修辞等。

二、验收任务,享受自主学习成果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果只布置任务而不去检查,一部分人就会偷懒,进而波及到整体,任务驱动的作用就不大了,自主学习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话。如果及时开展活动,除了有检查督促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在互相展示活动成果中达到“分享苹果”的目的,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所以,在验收任务阶段,不能吝惜时间,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设计好形式(在布置任务时确定)。由主策划人与相关人员来安排确定展示的形式,如有的采用晚会的形式,由几名主持人穿插进行,还有的采用演讲、辩论、手抄报、表演等形式。相对而言,综合性的集说、唱、演于一体的形式还是多些。

2.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任务分配时,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已经确定,小组成员围绕具体任务搜集不同的内容。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马的世界》中,可设计很多的任务:赏马(欣赏马的图片、视频)、讲马的故事、写马、画马、赞马等。其中如讲马,就可以分成马的故事、马的介绍、马的成语、马与人的生活、马的过去等。小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可以轮流、可以集体),与主策划人事先沟通好即可。

3.教师重在指导。在验收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督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保证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防止学生放任自流、影响展示的效果。

三、反思任务,改进自主学习的方式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和学生要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有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主要可采用以下评价:

1.小组自评。围绕分配的任务以及本组完成情况、个人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应改进的方面等来展开自评,这是一个自己评价自己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自我意识增强,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和修正,逐步达到自我的完善。

2.他人评价。包括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等。评价时主要采用提建议的方式,对不足的地方要提出改进的意见,不进行批判式的评价,要有意放大做得好的方面,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会促使自主学习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尽管语文综合实践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要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当然要不断汲取此法的精髓,与语文学科密切结合),不断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科技信息,2008,9。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学教育心理学》.全国教育院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