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情境教学设计的探讨

/ 2

德育课情境教学设计的探讨

董桂美

董桂美(山东省莱芜市综合高中山东莱芜271100)

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位德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则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实现顺利的学习,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德育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德育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以下就当前德育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三种不同水平模式进行探讨:

一、预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求知欲望

德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德育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与手段,创设或再现与德育教学内容相当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情境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

例如在进入“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之前,用多媒体显示三张图片:一张是政府组织抗灾防病巡回医疗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工作;一张是国务院决定城市义务教育从2008年起免除学杂费;一张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感性材料提出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开始进入对我国政府职能的学习。

导入情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类型的,除了上述创设生动的图像情境外,还可以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情境渲染气氛。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利用媒体分别播放用小提琴、箫、钢琴演奏的《梁祝》,并配以化蝶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令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区别,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之情。

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种做法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仅仅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也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对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

二、贯穿情境,挖掘教材,营造体验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题感受。

例如在讲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框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本框开头的“揭开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一例,紧接着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人的正确意识是从哪里来的?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一个缺口,使他们陷入“不知庐山真面目”的疑境之中。我们常说“思起于疑”,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就是给学生设置思维悬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激活这一环节中,从教学目标上看,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发展思维和能力培养上。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疑问情境,首先必须与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联性、集中性、指向性;其次,难易度适中,太难太易均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再次,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利用单一情境导入新课的简单模式,而是创设多重情境,贯穿多样化的体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是由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其创设与营造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受体。因此,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牵引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故而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三、情境互动,融情于境,增进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互动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这个情境教学过程中,强调“情”与“境”的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体验(即“情”)与课堂氛围(即“境”)最终达到高度的和谐。

例如,在讲“投资理财”时,教师组织“家庭理财”现场咨询会。首先,选四位学生分别扮演咨询者,分好角色,即私营企业老板、中学老师、电厂工程师、烟厂工人,其余学生分成六组,分别负责推荐相关业务。第一组存款储蓄,第二组政府债券,第三组公司债券,第四组金融债券,第五组股票,第六组商业保险。先由四位咨询者上场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表达出要咨询的意愿,然后每组成员主动上台进行劝说。活动结束,根据各组获得的投资数额评出优胜组。这里教师扮演记者的角色,只起到串联课堂结构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展开热烈讨论,从中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这样一个教与学、学与学的情境互动交流过程中,改变以往学生单方面被教师“笼罩”在预设情境中的被动状态,最终形成了一个多维的情境互动交流网络。与前两种课堂情境模式相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更高层次上的德育课堂情境创设,使开放性、动态性的德育课堂教学变为可能。

通过对以上三种水平层面的德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就是将情境教学在政治教学中不断渗透、深化、拓展的实践过程。如何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关键在于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实现互动,将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群言堂。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情境的创设贯穿于德育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动。由此可见,整个德育课情境教学过程的核心正是课堂教学试图由教学信息流的单向输出到双向反馈、由心理活动的无意识认知接受到情绪的有意识感知体验、由情感的被动响应到互动交流的转变过程,这样的过程,将为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