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疏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疏导

马蕾

(山西省大同市中心血站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有十八年,公民的献血意识日益增强,献血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作为一名采血人员,深知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在采血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献血者的性别、背景以及文化层次不同,其心理状态的差别也是很大的,那么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是采血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献血者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时间给予适时、适当的心理疏导,使每一位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完成献血。

【关键词】献血前、中、后的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285-02

1.献血前的心理疏导

1.1献血者献血前常见的不良心理

1.1.1恐惧心理:恐惧是第一次献血者最常见的心理活动。我们发现并不是文化层次越高对献血的恐惧程度就越小;从性别上看对献血的恐惧程度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年轻人高于成年人。

1.1.2紧张与不安心理:常见于第一次献血失败的献血者。他们害怕再次献血的失败,针对这种心理,我们要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提高其自信心。对于因血流速度慢带来的烦躁与不安,造成献血失败的,我们耐心帮其分析原因[1]。

1.2献血前心理咨询

可应用专业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及交往性原则,目的是使献血者接受无偿献血。

1.2.1交往的原则:心理疏导是需要工作人员应用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献血者进行情感交流,将献血者视作社会上最有爱心的人。采血护士必须关心、尊重献血者,重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一切献血护理活动均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工作时热情接待,关心安慰,给他们以心理支持,增加献血者的安全感、荣誉感,消除无人关心的孤独感,减轻献血前的焦虑、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反应。采血人员应协调好献血前的各种人际关系,帮助献血者度过紧张、恐惧和不解的心理危机阶段,使献血者在轻松、完全知情、充满爱心的环境中,愉快地浸润在献血过程中。

1.2.2服务性原则:随着献血对象的转变,护理模式由原来的“以献血为中心”转变为“以献血者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要求对献血者实施全面综合性服务。献血环境应整洁、美观、温馨,物品陈设有序、便于取用,工作人员应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技术过硬,做到快速、准确、专业性强。对献血者介绍献血流程,增加其信心,让其能充分感受到最大的人文关怀。

1.2.3专业性原则:要求采血工作者受过良好的培训,能够给献血者提供轻松愉快且具有专业性的接待服务,可以赢得献血者的信任和尊重。在献血前主动询问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工作,以确保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

1.3献血者献血前的心理准备

献血者决定献血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征询过程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详细解答献血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消除献血者的疑虑,增加其献血的信心。同时,血站工作人员还应及时发现献血者对你所做的解释是否理解和接受,如果献血者未能接受和理解,应尽一步做好解释工作,这样会消除献血者因不了解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知识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血站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和护理学知识,完善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丰富知识内涵,培养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工作中。例如在咨询阶段,主动介绍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知识,献血员了解的越多,献血的愿望就越强,排除疑虑的力度就越大,心理放松的进展程度就更快,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更小,献血的信心就会更足,献血成功率也就更高。

注重采血的氛围,流程合理,方便献血,同时将体检化验结果及时反馈给献血者,对合格者要真诚感谢他对献血事业的贡献,鼓励他再次奉献爱心,并经常联络加入定期献血者队伍。对不合格者也要及时通知本人,对ALT高的,告知什么时候再来或注意事项,对永久淘汰(HIV、HCV、HBV、梅毒阳性)的要通知本人到上一级部门做进一步确证和治疗[2]。

2.献血中的心理疏导

2.1献血中的沟通与交流

采血过程中,除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外,医护人员应主动和献血者交谈,让他们充满信心,分散注意力,消除恐惧心理,仔细观察献血者反应,尽量营造轻松的献血氛围。针对不同的献血者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根据献血者的实际情况聊一些献血以外的内容,以转移其注意力,以免引起献血反应。

2.2献血中的心理安慰

献血中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预防献血反应,可应用启迪和应变的原则:

2.2.1启迪的原则:护士对献血者的身心健康给予启迪,给予一些积极的暗示,诱导他们进行自我护理。在献血者面前表扬多次献血者,是献血者间相互鼓励,消除对献血的紧张、恐惧等不安情绪,在献血者中树立无偿献血光荣、安全、对自己身体无害且利他的概念。工作人员应激励献血者勇敢、镇静地面对献血过程及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开发其心理能动性,积极配合献血过程的顺利完成。

2.2.2应变的原则:在献血过程中献血不顺利,献血者的心情是有变化的,如生气、烦躁、紧张等,工作人员必须灵活应变,及时发现其心理变化,采取恰当的措施与献血者沟通,争取献血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能主动配合工作人员,有效的完成献血过程。在交谈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献血者应激反应的词语,如:“您头晕吗?恶心吗?”等,如果献血者出现精神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应立即停止采血及时对症处理,防止不良反应的进展,同时采取措施避免其他献血者发生连锁反应。

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

血站工作人员应对献血者奉献爱心的行为表示感谢,整个献血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细致的心理疏导,让每个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放心、舒适,在献血后向其致谢并送别,做好回访工作,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是治病救人的,得到社会认可的,是受到欢迎和重视的[3]。

特别是对于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献血副反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安慰与精心护理,尊重他们的感受,对给其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都极大的增强了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信心,为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献血工作是一个面广、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无偿献血过程中,心理疏导对于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具有明显的效果。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也使我们无偿献血的服务得到了升华,为再次献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扩大、稳定献血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洪艾,陈晓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0,2(4):17.

[2]曲舒江.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过程影响因素与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12月第28卷12期.

[3]李玉和.心理卫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