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之重——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1

强化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之重——阅读

姜忠女

福建省永安市燕江小学366000

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让学生获得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孩子们在一个博大丰富、高尚文雅的文化宝库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综合开发,整体提高。

一、课内阅读的培养

1.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设法改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为学生创设自我参与阅读的情境,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主要从两点入手:首先教师自己大声地读课文。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心灵阅读兴趣和习惯来源于倾听。不但要大声读还要抑扬顿挫地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其次给孩子们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视书为朋友。

2.确定阅读目标。阅读教学总是有目的、有要求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制定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对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课堂目标,做到“主导”者在每节课前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少而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圆满完成阅读任务,学生觉得轻松就乐得学、勤于学。

3.注重学法的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的指导,如朗读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规律的揭示等,都要循序渐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举一反三:如总结中心、概括段意、划分层次等训练。不能急于把现成中的过程、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掌握规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把自己讲懂变成学生读懂,让学生学会变成会学。从而达到叶老所提倡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

二、课外阅读的创设

1.创造阅读条件。要让课外阅读真正开展起来,首先要为学生解决书源问题。我们农村的孩子家里经济不够好,父母对教育不够重视的思想让他们家中的书少之又少,据我了解,我班四十多学生不足五人家中有自己的书架或书柜,仅有书桌上摆着父母买的几本作文书。数量少,品种单一,这让学生谈何阅读呢?因此,要给学生找书。针对我们农村孩子的情况,我通过向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解决问题。我校图书馆藏书两万多册,涉及历史、科学、文艺等各个方面。我组织班干部两周借五十本,这样一来班级书架就如一个春天的花园等待着“小蜜蜂”们辛勤地采蜜。但我对读物有选择,讲究“三结合”的方法:首先结合课本的内容选择读物。

2.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1)解决了书源的问题,就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是:①一边看、一边动手。②边读边想。

3.积极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

(1)推荐读物。

(2)广开渠道,解决书源。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不断增加书刊,供学生自由选择;还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方便学生阅读:①在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资源共享。②读书节增设了图书跳蚤市场,互相购置喜欢的书,使学生闲置在家的书能够流通起来。③开展主题阅读专题性活动。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能激发学生阅读丛书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课上,我们教研组开展了童话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精彩片段诵读交流会等活动。

(3)师生携手,将学习进行到底。为使学生的主题学习阅读成效更显著,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认真上好“篇目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开展了“涉猎性阅读”:在阅读的数量上“多多益善”;在阅读的质量上“不求甚解”——总体感悟,大局把握;在阅读方法上“一目十行”——跳读为主,理解为辅。有时又进行“积累性阅读”,“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了更好地达到“积累”之旨,阅读时我们要求学生辅之以列提纲、摘录、作卡片等手段。

(4)多种活动推动学习。老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交流主题学习读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创新。这一阶段的操作方式有:①健全评价机制。②积极开展竞赛活动。

总之,开展大量阅读活动,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同时又把课外阅读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品尝到阅读的快乐。当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觉行为时,必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达成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作为外在形式的丰富多样的载体,如读书笔记、预习笔记、手抄报、习作、辩论、演讲等,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语言运用这“摄入”与“输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在学生思维中构建起一个螺旋的“闭环”,循环往复,相互影响,螺旋上升。当高频输入与高质产出相辅相成,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进入良性循环上升的状态时,便为学生营造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的大语文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