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浅谈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贺明山

◆贺明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学区733000

贫困生是农村学校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封闭等特点。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贫困生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往往从物质方面给贫困生以帮助;现在看来,农村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细心呵护与关怀。

一、引导贫困生正确理解贫困、正视贫困

学校有一定量的助学金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然而有的贫困生虽然极其需要资助,却因为面子或尊严而羞于开口申请助学金,甚至当老师找到他们时,还不承认自己是贫困生,这是不能正视贫困的一种表现。

贫困不是谁的错,它是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现状相联系的。既然贫困无法逃避,那就要坚强面对。有人说过:“苦难本是一条狗。生活中,它不经意就向我们扑来。如果我们畏惧、躲避,它就凶残地追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直起身子,挥舞着拳头向它大声吆喝,它就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无数事例证明,贫困和苦难都是人生的一剂良药。你把它当成负担背在身上,它就是你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你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它,它就是你奋发进取的源源动力。以上道理应向贫困生讲透,让他们正视贫困。

二、给予贫困生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外界的点点滴滴时刻影响着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他们貌似坚强地直面人生;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在脆弱地咀嚼苦涩。但与外界的干扰相比,贫困生的自我设障更可怕。针对这一点,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第一,更多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爱遗忘的角落”。第二,大多数贫困孩子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勤俭节约、正直善良、刻苦自律。教育者应不断展示他们的优点,鼓励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逐渐摆脱自卑的阴影,变得坚强自信。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创造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活力与温暖。第四,引导全班同学树立“平等、博爱”的思想。在班级中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追求物质享受,创造出一种“人人以朴素、自然、俭约为荣,以浪费、奢侈、豪华为耻”的班级氛围。第五,还要力所能及地关心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生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残疾人员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帮、扶、助”的对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的倾向。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贫不能志短,教育者应鼓励贫困生的家人为孩子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榜样。总之,在指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态调整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脱贫”的目的。

三、教育贫困生拥有正确的感恩心态

我们应该引导贫困生以这样的心态接受捐助:今天我接受援助,是因为我比别人更需要。与此同时,还应教育贫困生正确地理解感恩并且学会感恩。虽然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对于接受了资助的贫困生,应劝慰他们不必将感恩戴德的事压在心头,成为新的心理负担。这是因为,从资助者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得到报答,而是希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以便将来对家庭和社会多做贡献。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的徐本禹,正是靠着社会的资助才得以继续学习,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这个出身贫寒、品学兼优的小伙子时刻没有忘记报答社会。在贵州西北部乌蒙山区支教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不是别人帮助了你,你就应该帮助别人;而是别人帮助了你,你就应该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让颁奖晚会上的他双泪横流,让台下的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正是因为他,大石村171个孩子全部获得了捐助。

一位著名人士曾经说过,“我有时一文不名,但我从不贫穷。缺钱是经济状态,贫穷则是一种心态。”面对贫困的学生,为师者在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获得一种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无形力量,让他们虽贫犹富,让美丽的人生从贫困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