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壳”之辩看儿童的思维火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从“薄”“壳”之辩看儿童的思维火花

王霞

王霞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区实验小学210046

一、背景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人类的“老师”》中有一段文字:“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薄”“壳”都是多音字。这两个较难辨音的字同时出现在一个词语中,课文、教参中并没作特别说明,这两个字该怎么读。研读字典:“薄”字在字典中其义项区别于“厚”时,读“bó”,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在有些字典中这个义项之后还会解释一句:用于专用词语或外国译音。而“薄壳结构”中的“薄”字正是取这个意思,加之“薄壳结构”本身也是合成词,更是建筑行业的专用词语,所以此处“薄”应读“bó”。“壳”读“qiào”音时与其读“ké”音时的意思是相同的,指坚硬的外皮。字典中明确标明“ké”音只用于口语,而“薄壳结构”在文中出现时,都加注了双引号,属于广泛应用的建筑行业的专用术语,应该属于书面用语,读“qiào”。综上所述,“薄壳结构”中的“薄壳”二字自然应该文读,读作“bóqiào”。

二、案例描述

本课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检查预习环节,进行开火车朗读课文时,涵把“薄壳”读成了“bóké”,有同学打断:“不对不对!是‘báoké’!”这一下,叽叽喳喳,争执四起,四种组合的读音都出来了。我拍了拍手,阻止了喧闹。然后分别请了声音最大的几个孩子,让他们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读音。有的说是查字典、有的说是问爸妈……孩子们各执一词,相峙不下。

我心里一动:新课程标准着重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这不正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作为主角,进行探究学习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停下讲课,组织孩子们按照选择读音的不同,分成了四个大组,人数较多的可以分为几个子组。要求他们利用所有的资源:字典、词典、父母亲友、电脑网络……来寻找“薄壳结构”中“薄”壳二字的准确读音,并就调查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写出小论文,看谁的理由最充分,最有说服力。“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我的话音一落,孩子们就欢呼起来,个个跃跃欲试。第二天,第一节就是语文课。课前,孩子们一趟趟在办公室门前探头,我都装着看不见。踩着预备铃进了教室,一张张小脸写满了急切的等待。孩子们的讨论过程让我欣喜: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寻求渠道多种多样。他们的合作研究过程、有理有据的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让我吃惊:几乎大家都查阅了种种词典,甚至还有在父母帮助下查阅辞海的。多数同学还通过电脑查找到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并进行了筛选。经过讨论,大家一致接受了康的那一组的结论:“bóqiào”。理由1:查字典。薄的两种读音字义一样,一个用于口语,一个用于书面语。壳字也是如此,比如“金蝉脱壳”。“薄壳结构”是建筑学的专业术语,不是口语。理由2:坤的父亲带着他去找到搞建筑的朋友,得出这个词是读“bóqiào”。娆的理由最可爱:在百度上打拼音,只有bóqiào能打出来。

三、案例反思

1.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张扬其个性。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

2.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我在孩子们这次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合作的指导,造成有些小组合作不顺畅、甚至失败,有些孩子是独立完成任务的。而那些团体合作好的小组,组长多数都是班级小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做教师的要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的角色中,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要学会分享与合作,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每个人都要为合作出力、负责。

3.教学中要抓住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境或途经,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孩子的解释建立在他们各自经验上,融合了他对事物细致的认识和观察,他们把观察、经验与思考结合起来,这代表了孩子各自最好的思维方式。引导孩子经常对自己获得的答案作出解释,那么孩子就拥有了思维过程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往往就会具有一种较好的探究状态。这一课的学习中,“薄壳结构”该怎样读才是正确的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藉此所拥有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科学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4.教学时应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孩子有机会拥有更多的思维权利和思维实践,切实提高思维能力。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为学生们创设和谐、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足的思维时间。然而,仅仅在课堂上这么做还远远不够,课堂之外也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运转。比如本课的“薄壳结构”的读音,孩子们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答案,就自然把目光转向课外,运用工具书,到网上查寻、向专家请教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探究和动脑思考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既延长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促使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