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方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3

上海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方式探究

刘奕,李文瑞

(东华大学,上海市201620)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海市各高校工会相继为走进“互联网+”时代而做出各种努力和变革。上海各高校工会应正确认识“互联网+”,促进其工会服务方式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应以服务为导向,转变校工会管理主义模式,实现“互联网+工会服务”的发展:还应以技术为支撑,推动校工会组织和教职工之间的贴近沟通,促进其实现网络协同化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上海各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上海高校;“互联网+”;工会服务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上海市教育工会理论课题“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工会服务职工方式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2017GHL05)

1.前言

随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推动“互联网+”变革的运动热潮。上海市作为我国发展的示范性城市,更是全方位的投入到这一热潮的行列,具体如上海市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3年行动计划、“智慧城市互联网+”计划、“养老行业互联网+”计划等等。在此局势下,上海市各高校工会也顺应时局,推动高校工会进行“互联网+”变革,实现“互联网+工会服务”的创新发展。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上海高校工会服务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上海主要高校工会当下的服务方式调研发现,上海市各高校工会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了其工作和服务的过程当中,以改进其传统的工作模式,具体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建设校工会信息门户网站,设置校工会活动线上活动展示专栏及资料下载专栏等,促进校工会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建设;二是建立部门专门的工会服务系统,为教职工提供在线办理、在线预约等服务;三是开通校工会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面向教职工推送媒体信息,加强校工会活动的宣传。

总体上来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上海市高校工会组织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皆有所涉足和探索,但上海高校工会组织整体上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的质量层次不齐,各高校工会关于“互联网+”的理解和定义还停留在浅层和局部层面等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问题如下:

2.1校工会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主要停留“+互联网”层面

由上述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上海高校工会组织的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各高校工会组织关于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还主要停留在简单的“+互联网”层面,即简单的将工会组织的线下活动实行线上操作,如:仅仅在信息门户网站上设置工会活动通知公告栏、活动展示专栏以及资料下载专栏等,将工会的线下活动搬运到线上。当然,相对于各高校工会传统工作模式来说,这一线上化运作已经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进。但实质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完全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各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协同化、网络化发展,其重点在于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促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融合创新,并发展出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此,“互联网+”发展计划推广到高校工会服务领域的核心也应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高校工会组织内部及高校工会组织之间的网络化、协同化发展,促进校工会服务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2.2校工会组织管理主义取向严重,导致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低效

经研究发现,上海各高校工会在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停留在工会信息门户网站建设以及部分校工会内部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在进一步对上海8个高校工会信息门户网站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上海高校各工会组织存在严重的管理主义取向,导致其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低效。一些高校的工会信息门户网站几乎是出于应付上级信息管理需要,以及应付检查需要的目的才建设的,因此校工会组织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其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为其信息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布几乎是一种被动式的、选择性、单向性的公布,工会信息门户网站信息公布不完整、不及时、不民主的问题尤为突出。再者,各高校工会信息门户网站公布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行政化色彩,其内容设计上往往走“官方路径”,形式比较呆板僵化,校工会组织的管理主义倾向较为严重,服务性理念及相关实践尤其缺失。如:华东政法大学工会信息门户网站,虽然其工会信息门户网站基本的信息公布专栏都有所设置,但实际上,其仅仅只是建立了信息门户网站的总体框架性结构,而其实质上公布的信息内容少之甚少。且从其各信息公布专栏信息公布的时间来看,其每年关于工会信息公布方面的工作,几乎是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只有到了年末的时候,才冲冲忙忙、草草了了的在11月17日、18日左右象征性地公布几条校工会信息出来,其对待校工会信息化建设敷衍以对的应付态度及管理主义取向可见一斑,因而,互联网信息技术更是被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应付的工作任务,而非推动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改进的技术。

2.3校工会信息公布以单向性和选择性公布为主,不利于其网络协同化发展

校工会信息化、透明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工会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促进工会工作民主化发展。然而根据对上海主要高校工会信息门户网站的调研发现,上海各个高校在工会信息门户网站缺乏交流互动的平台,不利于其教职工群体参与工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不利于其校工会民主化的推进和发展。通过对上海各主要高校的工会信息门户网站的调查发现,除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工会信息门户网站于2016年5月16日设立了专门微信公众号信息专栏(主要是公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公众号的信息简介),以及关爱送暖信心专栏的下设置了一个咨询服务的二级信息目录之外,所调研的8所学校里其他7所上海高校工会信息门户网站都没有设置工会组织和教职工互动平台或相关互动平台的索引渠道。此外上海各工会信息公布过程也仅局限于结果性信息公布,而非过程公布,这种信息的选择性公布和单线性公布形式,一方面不利于工会组织的民主化建设,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各高校工会组织的网络化、协同化发展,不利于其“互联网+”进程的推动和发展。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工会服务方式的创新

3.1正确认识“互联网+”,促进校工会服务方式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

在上海“互联网+”改革运动已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的趋势下,上海各高校工会组织应该清醒认知,正确认识“互联网+”的深层含义及发展要义,进而紧随上海“互联网+”潮流趋势,实现校工会组织的“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关于“互联网+”,通俗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组织和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传统组织和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此外,“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以及法制经济七大特征,其推动和发展依赖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即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和云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同时借助这些技术优势,推进行业组织的互联互通,实现的共享化、跨界式、网络化、协同化发展。

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上海市各高校工会组织的服务方式的创新,不应仅仅停留在工会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以及部分工会内部服务系统的建设层面,而应该是突破其现有的“+互联网”局限,通过建立通用的、共享的信息平台以及服务平台的形式,促进各高校工会组织之间的网络协同化发展。

3.2转变校工会管理主义模式,促进“互联网+工会服务”发展

上海市各校工会的管理主义工作模式,体现为校工会在工会活动中扮演着高度主导性角色,工会的活动往“以工会组织为中心”,而非“以教职工群体为中心”,也非以“服务”为先。但在现代国家民主和法治的社会背景下,工会的管理主义工作模式已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相应的,服务导向成了为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工会的服务导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校工会组织的“互联网+”运动变革的核心,就在于将“服务”作为其价值理念,以“互联网+”新兴技术推进“互联网+工会服务”的发展,促进校工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进而建立校工会组织和教职工群体之间的交流共享机制,实现校工会组织的网络协同化发展。而非仅仅只是停留在建立工会信息门户网站,消极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层面;或者只是满足于开通各类工会公众号,每天刷刷屏、转转帖、回复留言,那将导致校工会组织被“技术绑架”,于工作益处不大。因此,上海市各校工会组织必须学会驾驭和使用技术,借鉴“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器、云计算、云数据库的形式,促进校工会组织的“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将各高校工会组织、教职工群体的相关信息数据储存到云平台上,并通过云计算等算法形式将数据集化和优化,进而改进工会的工作方法,提升校工会活动的服务性和高效性水平。

3.3推动校工会组织和教职工之间的贴近沟通,促进其网络协同化发展。

为变革当下工会组织的管理主义工作模式及其“单项选择性服务”的现状,拓宽工会和教职工群体之间沟通渠道,提高双方之间的沟通效果已然成为最基本的因素。对此,可借鉴美国一些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拉近其和教职工之间的贴近沟通的做法,通过建立专门的工会组织和教职工之间的沟通系统渠道,解决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拉近教职工和校工会组织之间的快捷、及时、高效的沟通和反馈。具体如,校工会组织将后台服务系统的站点和每个教职工的移动设备终端或PC终端相互连接,然后将工会的各类协会活动、民主参与活动以及工会的重大通知公告等,直接以邮件或者短消息的形式,发送到教职工个人,进而和教职工之间建立专门的单线、双向沟通,有效的传达工会组织的信息、通知、活动邀请等,同时开通教职工之间交流分享的端口,促进他们时间的沟通和意见建议表达,进而使每位教职工都能积极、切实地参与到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中来,也使教职工的诉求能够全面、及时地反应给校工会组织。

4.总结

综上所述,上海市各高校工会组织应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以服务的价值理念为导向,以大数据、云平台、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化、协同化发展为形式,推动“互联网+工会服务”发展,才能实现其高校工会“互联网+”的根本性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2]陈玉磊.太仓工会搭建URP平台打造“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J].中国工运,2015(8):38-38.

[3]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