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PICC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

王霞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北辰300400

摘要:PICC系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经上肢的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1/3。PICC具有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且留置时间长、可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静脉和减轻病人痛苦的特点。但是,其并发症的发生可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减少带管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增加病人费用等,因此其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PICC静脉导管、并发症、相关因素、预防、护理措施

1.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1.1相关因素①穿刺前及维护时皮肤消毒不彻底;②置管时导管被污染;③此操作为侵入性操作,皮肤保护屏障破坏,留置时间过长,易发生细菌感染;④感染的发生与穿刺次数有直接关系,反复穿刺可增加感染机会;⑤敷料浸湿后未及时更换;⑥患者身体状况差等因素有关。

1.2预防及护理措施严格按无菌原则进行PICC导管的穿刺及护理;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和一次置管成功率;反复穿刺要注意穿刺点处血痂和周围皮肤彻底处理、消毒;如穿刺点周围红肿、热痛,应抬高穿刺侧肢体并制动,用25%的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有分泌物应对其进行培养;若带管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血行感染,应立即拔管。必要时可做血液细菌培养,查找感染原因。

2.机械性静脉炎

2.1相关因素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穿刺后的3到5天。常见原因有:①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静脉瓣;②多数患者对PICC置管过程陌生,容易发生焦虑、抗拒等反应;③穿刺部位的选择不当也易造成机械性静脉炎;④置管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引起机械性静脉炎[1]。

2.2预防及护理措施尽量一次穿刺成功,从而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在选择血管时应选取较粗的血管;置管侧肢体要避免过度活动;护理人员要认真落实健康宣教任务,倡导患者提早置管,以防放疗和化疗致使静脉破损后才进行置管;若出现静脉炎通常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置:抬高患者置管侧肢,湿热敷患处,3次/天,每次40min,1周左右炎症就能减退恢复健康[2]。

3穿刺点感染

3.1相关因素主要是因为穿刺时消毒不彻底或是维护更换敷贴时消毒不彻底,继而出现穿刺点感染。

3.2预防及护理措施加强护士操作时的无菌观念,定期换药;敷料有污染或渗液时随时更换。对带管出院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导管维护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每周进行PICC导管维护。对可疑感染的患者,应进行抽血做血培养,并在必要时将PICC导管拔出,并将导管尖端剪下5CM做细菌培养。

4导管堵塞

4.1相关因素: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据受堵程度将PICC静脉导管堵塞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两种。①完全性导管阻塞常见原因有导管异位、打折,血块或纤维凝块形成,药物、血制品、静脉高营养沉淀,肿瘤或赘生物等;②部分性导管阻塞最常见原因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回抽血时回血速度缓慢或无回血[3]。

4.2预防及护理措施PICC导管堵管时千万不能强行推注冲管液或药液。PICC导管应使用正压接头,输液后予正压封管来防止药物残留在导管官腔内。对于分子量大、粘稠性高的液体,如高营养液、甘露醇、血液制品等,输液完毕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导管尚未完全堵塞,可用肝素液进行溶栓。如果考虑为血凝块堵塞导管,首先可以用注射器回抽,避免暴力。若回抽不成功,可以行负压溶栓。

5穿刺点渗血

5.1相关因素①渗血基本上发生在导管维护后的1d或者穿刺后3d,主要是因为在对患者进行局部固定压迫止血时压力不够,患者穿刺时肢体过度运动等因素造成的。②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5.2预防及护理措施置管后选用弹力绷带压迫穿刺点止血6小时,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延长加压时间。在穿刺点使用止血药物也能达到止血作用。还可选用冰袋压迫止血,但由于冰袋的低温刺激,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对凝血功能障碍者,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能有效降低出血发生率。

6静脉血栓的形成

6.1相关因素①血液高凝状态;②由于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过少、以及导管的存在或局部受压等导致的静脉血流缓慢从而加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③由于反复多次穿刺以及送管造成的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可导致血栓形成;⑤不正确的导管尖端位置,会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6.2预防及护理措施嘱患者经常做握拳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收缩,以促进血液回流和减轻肢体肿胀,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在给患者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和沉淀。对于无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用如发生血栓应采取有效的溶栓和抗凝治疗。禁忌按摩、局部热敷患侧肢体,以防止栓子脱落,保证患者安全。

7导管破裂或断裂

7.1相关因素①导管的破裂或断裂的发生与导管材料、导管质量及穿刺技术有直接的关系;②置管后维护不当、高压冲管、固定不正确等有重要关系;③患者过度活动或外力牵拉,以及体位不当等高危因素。

7.2预防及护理措施置管前仔细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及通畅性;置管时避免暴力送管;修剪导管时,应保证导管末端修剪整齐,导管末端与减压阀连接紧密,不留空隙;导管外露长度不宜过短,保证患者日常活动不牵拉导管;冲管时将外露导管部分及上臂轻轻竖起。保持管路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受压。若证实导管破裂时,应在保证无菌的条件下自破裂处剪断远端的导管.重新接上连接器和肝素帽或拔管;若发现导管体内部分断裂则可用手指压迫导管远端处的血管,行静脉切开术,取出断裂的导管。

参考文献:

[1]刘绿花,王征,殷小勇.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2月第10卷第5期.239-241

[2]张春艳,何丽颖,苗娜,刘敬伟.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1月第13卷第3期.104-105.

[3]付秀华.7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方法分析.医学信息2015年第28卷3月(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