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牙”的语义流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8
/ 2

“爪牙”的语义流变

杨帆

(郑州大学文学院09级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212-01

“爪”是象形字,按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手掌之形。其指微曲,金文中有带指甲之形者,本义指人的指甲,后引申为鸟兽的脚趾。“牙”也是个象形字,本义指槽牙,后引申为人和禽兽的牙齿。这两个字都是单音节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联合使用,如《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韩非子·二柄》:“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2]在这里“爪”“牙”连用作为一个联合词组,仍表示它们的本义,仅指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而随着“爪”“牙”连用频率的提高,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并被当成一个新词使用。

爪牙是鸟兽防卫与攻击不可或缺的武器,通常都比较锋利,由此种性能的比喻义而引申出以下几种意义。

一是喻为勇士或武将。在《诗经·小雅·祈父》中有“祈父!予王之爪牙”,[3]孔颖达《正义》:“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自身。此人自谓王之爪牙,以鸟兽为喻也。”[4]郑玄笺:“此勇力之士。”在这里,由于爪和牙有力的防卫与攻击性能这位王都卫士将自己喻为君主的爪牙,是对自身的一种高度的赞美。又如《左传·成十二年》:“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肱股、爪牙”,《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5]《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6]这里的“爪牙”都是指武臣,含有褒义。

二是喻为武装、兵力。如《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7]意为“兵器是国家的爪牙”,因其攻击性相若而直接将兵器喻为鸟兽的爪牙。又如《管子·揆度》:“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8]到黄帝当政的时代,努力除掉各地的武装,限制他们制造武器,《荀子·富国》:“彼爱其爪牙,畏其仇敌”,[9]对方也要保存自己的兵力,会害怕敌方的,这两处的“爪牙”亦是武装、兵力的意思。

三是形容勇武。此含义亦是由爪牙的锋利衍生而来。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10]魏源《圣武记》第十一卷:“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这里的“爪牙之士”和“爪牙之将”都是指勇猛的武臣,“爪牙”借取猛兽张牙舞爪,蓄势待发准备攻击的情态,用以形容武士的勇猛再贴切不过。

四是喻为亲信羽翼,辅弼之人。“爪牙”因其对鸟兽至关重要的辅助功能又衍生出得力的助手,亲信之意。譬如《汉书·杜周传》:“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又如《资治通鉴·魏黄初三年》:“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11]

五是喻为可供驱使之人。此词义是爪牙由鸟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性质衍生而来,仅指那些能供驱使的手下,地位与感情色彩较[四]中的亲信羽翼都有所降低。《后汉书·窦宪传》:“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三国志·吴书·董袭传》:“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12]即是。

六是近代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指他们的党羽、帮凶,含有浓烈的贬义色彩。例如:他是个甘做日本侵略者爪牙的民族败类。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爪牙”这个词原本的褒义逐渐淡化,甚至于产生了相反的贬义色彩,而这两个意义相反的比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使用,而近代更多的是用于贬义。这在语言研究上,叫做双音反训现象。

反训词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义兼正反”的特殊词,探讨这种词的成因,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很大意义。

推测“爪牙”贬义的演变成因,大致可以得到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爪牙”最原始的比喻义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随着汉代武帝独尊儒术,文臣地位的上升,至魏晋士族阶层占据了统治地位,武将的地位相对来说大大地下降了。如《南史·颜师伯传》:“初师伯专断朝事,不与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日:沈公,爪牙者耳,安得预政事。”[13]这里的“爪牙”直接翻译过来是“武夫”的意思,毫无疑问是具有轻蔑的贬义色彩的。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著名将领,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然而却被当权者讥讽为“武夫”,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武将的地位之低下。在那样一个崇尚风度容止,玄学清议的年代里,出身与仪表通常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而起于草莽有性情粗鄙的武将自然就会受到士族阶层的歧视了。这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力的崇尚具有天壤之别,因此“爪牙”的感情色彩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而随着之后历代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的延续,“爪牙”的贬义也自然而然的延伸了下来。

二是国人为尊者讳的传统造成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这种原则和态度,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础。尊者即是至高无上的掌权者,或是畏惧他们的权势,或是掩盖他们的恶行,对于不好定论的史实,文人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手法以褒贬,而将其归结到其他人头上。如纵观国史,总是能找到诸如“女祸”、“阉祸”等词。同理,这些尊者所干的坏事也被完全推到了他们的亲信心腹头上,因此,“爪牙”“鹰犬”也就具有了浓厚的贬义色彩。

王力先生就曾说过:“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引起词义的变迁。”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爪牙”使用的历史环境及政治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它的比喻义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化,有最开始充满赞扬的褒义发展到现在含有鄙视色彩的贬义。

注释:

[1]《荀子·劝学》

[2]《韩非子·二柄》

[3]《韩非子·二柄》

[4]孔颖达《正义》

[5]《汉书·陈汤传》

[6]《汉书·李广传》

[7]《墨子·七患》

[8]《管子·揆度》

[9]《荀子·富国》

[10]《国语·越语上》

[11]《资治通鉴·魏黄初三年》

[12]《三国志·吴书·董袭传》

[13]《南史·颜师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