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2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张景春

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第一小学, 山东 滨州 256809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以来的历史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展开对国学经典的深入分析与教学,能够促使小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更好的加强对小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渗透国学经典,选择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特征的国学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教授,本文主要针对于现今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研究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国学经典;实践

前言:

我国的国学经典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传承,也是促进我国历史长河不断发展的精髓所在。将国学经典渗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不断的成长,并拓宽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将小学语文与国学经典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升语文学习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对于现今的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展开对诵读活动的探索与分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国学经典诵读开展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遵循正确的教学开展,小学生并不等同于初中生与高中生,小学生自身有着固化的心理发展特征。并且小学生自身有着比较独特的个性,在小学阶段中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也是具有特殊性的。学校在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时,语文教师对工作的开展原则也进行了总结,将其划分为鼓励原则、差异原则、模糊原则以及主动性原则。

鼓励性原则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将国学经典诵读的顺利开展作为基础,教师日常对学生加以鼓励与支持,并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能够产生热爱与积极性,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之情,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诵读质量。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当班级展开国学经典的诵读时,学生彼此之间会存在着思维与记忆的差距,当学生刚开始学习国学经典诵读时,就会对《三字经》进行诵读。《三字经》在我国来讲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文化启蒙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讲通俗易懂,但是整篇文章字数比较多并且有着一定的难度。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更加吃力。教师需要在学生表现优秀的时候对其进行鼓励与表扬,并在班级中建立起国学经典诵读小组,组织学生分组展开比赛。从而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能够在促使学生诵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模糊性原则则是,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时,教师不需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解文章的意思,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概括的了解到文章的意思,对学生的诵读语感进行培养。这样的一种方式选择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在教师规定的内容中学习到更多的国学经典。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需要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培养其自身的诵读语感再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培养策略

(一)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所创的优秀作品,不仅对于小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对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讲,理解起来也是存在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等,能够与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学生诵读经典著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能够在照顾所有学生的基础下,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特点挑选出合适的经典诵读著作。保障所挑选的作品学生心理能够接受,再对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著作进行挑选。

例如针对于刚入校的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选择推荐《三字经》《声律启蒙》等类似的国学经典作品,这一类著作相对简单便于学生识记,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就可以挑选一些四书五经中的篇幅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针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已经在学习中奠定了国学基础,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吊古战场文》《祭十二郎文》等文学作用,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诵读形式

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国学经典的学习比较繁缛,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长时间的重复并单一的开展国学诵读并不利于对学生开展启蒙教育。这样的现象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起到了提醒的作用,教师需要着眼于国学教育的开展形式,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国学经典的启蒙学习。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开展中,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例如问答、小组活动、竞赛等形式。小学生的欣赏能力与体验自然美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的,当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富有美感的文章时,课堂开展的教学形式就不再是单一的诵读背诵,也不能只是局限在教室的一方天地中。

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望洞庭》的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刘禹锡陛下所描绘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真实景象。当学生学习到《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的演出,或者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的对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变化有所了解,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想要表达的道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能够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更好的引起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三)国学经典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国学经典的学习需要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流传并学习,就需要在日常生活的开展中将国学经典融入进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与音乐、绘画等多种基础的学科相结合,甚至于可以与体育相结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系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传播。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与体育教师之间展开合作,将一些《三字经》《声律启蒙》等著作改编成为健美操、课间操等形式,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将其与一些趣味动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促进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对于一些经典的古乐府诗歌来讲,例如《诗经》《花木兰》等,此类的文章就能够与音乐相结合,教师在对学校多媒体资源进行使用的同时,为学生播放更多文章谱曲的音乐。开展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精心设计的教学中去,从而领悟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我国的国学经典著作中,有许多的作品描绘的是做过的山川河流、大好山河,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使用画笔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家经典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对于色彩的应用与审美能力。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国几千年发展中的文化精髓所在,也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在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家历史文化,从而提升小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品位。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对引用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行解析,从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发展,在学习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顺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 课外语文,2020,(03):112+114.

[2]陈亚娣.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 新课程(中),2019,(12):223.

[3]闫德良.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上),2019,(12):229.

[4]高秀丽.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 好家长,2019,(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