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驱动协同研修”: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李胜永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202007)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3

“课题驱动协同研修”: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李胜永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202007)

李胜永

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以浙江省特级教师李胜永为首席导师,童国辉、杨小国为联络员兼导师,褚善亮、胡惠芳、王冬和王银水、陈臣骞等为导师,全县的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骨干教师为学员,组成李胜永名师工作室。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修活动,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成为了集教师培养、教研、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跨学校、跨学科的教师合作学习共同体。

  1. 主要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观课、评课、议课,进行反思与改进,上好改进课并寻找自己的教学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展读书活动、教学展示、试题编制、论文撰写、课例剖析、课题研究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工作室重点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聚焦“主题复习”,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探究。

二、主要成果

(一)教学科研成果斐然

认真参与《微课实录丛书(高中化学卷)》(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和《新教材培优学习(化学)》(即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工作,为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助力。李胜永课题组的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和王冬课题组的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聚焦“主题复习”,促进深度学习》即将结题。

(二)学员专业成长迅速。

积极参加由中国教师研修网、中国教研网、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组织的“心系荆楚,名师驰援:百名特级教师公益送教湖北”活动,选送的8节课入选资源库,用于公益援助湖北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有4位学员入选宁海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多名学员被评为宁波市教坛新秀和宁海县教坛新秀,郑蕾、丁叶等多名学员在宁波市优质课和“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奖,还有39人次在县级以上其他各类业务评比中获奖。指导学员撰写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或省市获奖36篇。指导学员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45人次,如学员朱孙燕的复习课《认识高铁酸钾》在宁波市高三选考复习会上交流获得好评,孙巧飞在省教研室领导和专家来柔石中学调研时的公开课《化学反应限度》获得省市教研员的好评。

  1. 学生素养提升明显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科研,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化学或者物理的学习学会思维,把优质的思维应用到生活中,这是教育目标的出发点,教育的核心就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近几年,学员通过教学科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把这个提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员所任教班级教学效果显著,在学考选考中成绩领先于同类学校,所带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进入化学、物理专业深造,更有学生考入北大物理系和清华临床医学系。胡岳建等学员积极承担竞赛辅导工作,所指导的学生有应眺、王怿搏、潘嘉骏等多名同学获全国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宁海中学获得了浙江省团体优胜奖。

三、对策与反思

近年来,名师工作室的兴建成为一种时尚,但如何发展运行,更充分地发挥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需要探索与思考。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工作室逐渐摸索出“课题驱动,协同研修”的研修模式,集理论提升、读书活动、实践指导、课题跟进于一体,激发了学员的专业发展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

(一)对策

1.目标定位,基于学情分析

首先要明白是什么样的教师来参加研修,他们处于何种状态,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本次工作室成员是一群有追求、有责任心、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正处于从骨干或经验型教师向专家或研究型教师跨越的阶段,急需运用策略性知识去解释、提炼、创造自己的案例性知识,渴望从传统的教书匠蜕变成有风格、有个性的名师。因此,培养目标也就锁定为培育具有教艺高超、同行熟知、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

2.规划制订,明确发展路径

在学员阐述教学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导师团队与学员会诊式互动,帮助学员分析教学个性和现状,明确名师是什么样的,应具有什么样的专业智慧和师德修养,能客观判断自己当前在哪里,离名师有多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从哪里突破,勾画出每个成员成为名师的基本路线图,明确了具体研究与工作任务,从而确定各自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制订个人研修规划与发展路径,着力于教学研究与教学领导能力的提升。

3.课例研讨,着眼教艺提升

课例剖析是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反思”成长的最适切策略。为帮助学员有效地研究课例,先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专题讲座,观摩精品课例。工作室每月开展1次课例研讨活动,进行对话、交流、分享和研讨。操作流程为主题确立→课前准备→课堂观察→主题研讨→专业引领→行为跟进。以教师教学的疑难问题或学生学习策略的关键问题为中心,公开课作为案例,通过课例分析,“解剖麻雀”,总结与研讨教师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策略,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课例。

4.课题驱动,着重风格形成

“研究能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加速”。为帮助学员涵养理论根基,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导师团队对学员从实践指导和理论指导两个方面进行跟踪辅导,通过集中讲解、个别沟通、开列书单的形式,从理论方面为学员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使学员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在学习和丰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和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聚焦“主题复习”,促进深度学习》驱动研修,通过理论引领、专题研讨、尝试实践、总结提升,做、学、研相互促进,形成做中研—研中学—学促研—研促做,促使学员从教学技术熟练者走向教学反思性实践者,把他们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通过研究提升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的能力、提升文献查阅能力、提升课题的立项论证能力、提升课题研究实施的掌控能力、提升研究成果的表达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师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5.风采展示,发挥辐射作用

工作室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把学员的一些精品课例展示给大家,并由导师作分析与点评。同时安排学员畅谈研修过程中的心得、感想与困惑,分亨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出工作室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反思

1.项目虽丰富,研究水平尚需提高

虽然研修成果累累,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数量颇多,但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不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员们的研究水平,反映出学员们的视野局限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不足,反映出学员们平日多为埋头做事,缺少对前沿科技及前沿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与学习。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员通过阅读各类专著、核心期刊文章强化自身理论素养,关注教育教学、专业及技术领域的前沿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与创新。

2.交流虽丰富,示范辐射尚需拓展

虽然名师工作室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进行着示范、引领与辐射,但是很多也仅限于本县教师间的交流,跨市、跨省、国际间的交流还相对较少,示范与辐射不够。这一方面局限于团队成员在学术或专业圈子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局限于工作室本身的成果质量与学员水平。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教研平台主动搭建示范引领的窗口,帮助他们增强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激发他们自身主动创设示范平台的意识与能力。

3.研修虽精彩,实际效果尚需提升

虽然名师工作室以课题驱动,协同研修,开展了各项精彩的研修活动,但是学员因参加研修而获得的教学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提升不够,教学行为改进和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尚欠,实际效果尚需提升。

(三)研修发展的主要形式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很多,归总起来,不外乎“三靠”:一靠自己、二靠同伴、三靠专家。所以,“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已经提升为新课程背景下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策略。这里我总结了以下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

1.自主研修策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一:读书

读书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教师读书,提倡读整本的书,多读一些打底的书和经典的书,这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当然,各类教育的报刊杂志也要读,因为这些期刊上的很多文字反映的是当前的教育热点和教改动态,对当前的教改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自主研修方式之二:反思

反思是“回头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再思考,从中可以评估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还可以探索其中的原因和机理,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提供经验和决策。教育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它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失误之处;可以反思教学机智的生成之处,也可以反思学生表现的独特之处,还可以反思教学设计的改进之处等等。教育反思一般可分三个环节:第一是对实践过程和教育现象的回顾,第二是对上述过程与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和本质探寻,第三是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教育启示和操作方略。

自主研修方式之三: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自主研修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和反思,可以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动态素材,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凝聚成静态的文本。动态的素材凝聚成静态的文本,这个过程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外化过程,是教师教育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过程。没有写作参与的校本研究,是浅薄和苍白的。

2.同伴互助策略

同伴互助方式之一:磨课

“磨课”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形象化说法,往往由集体开展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组成。 “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正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在“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集体参与讨论、策划、修订和完善,它反映了集体的意志和智慧,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氛围,自动构成了一个能动的“磁场”,带动每一个成员自主地参与并自如地运行。

同伴互助方式之二:沙龙

“沙龙”原意是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高雅人士的小型聚会。本文指教育工作者或教育研究者之间主题性的小型教育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一个合适的主题;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或专家;三是要有一个主持人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四是要围绕主题开展自如深刻的对话,参与者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各抒己见,时常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观点交锋;五是最终应该形成对讨论主题的阶段性的看法或认同,这是众人观点和智慧的有机整合。

同伴互助方式之三:展示

学校定期由教研组或课题组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向其他教研组或教师群体展示各自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的实践、思考和成果。教学研究的展示虽然是一时的短期的,但展示前的准备工作确实大量的。以教研组为例,教研组长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展示前的分工落实,明确各人展示的任务和内容,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展示的序列。比如围绕研究的课题,安排好活动策划者、课堂执教者、活动主持者、活动发言者、媒体宣传者、问题讨论者、成果收集者等等。

3.专家引领策略

专家引领方式之一:讲座

在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引领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师聆听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专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某些教育问题的见解,可以打开自己的教育视野,获得某些方面的教育启迪,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探究热情。不同的专家,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学校在邀请某专家之前,应该对他的学术专长有所了解。具体的讲座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而定,然后“以题定人”,并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学术优势和研究之长。

专家引领方式之二:对话

我们邀请一位专家来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专家来校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和价值,我校除了安排专家作一个专题讲座或报告之外,还充分动员部分骨干教师与他开展对话互动。围绕某些共同的话题,教师和专家共同畅谈各自的思考和观点,相互启发、补充和丰富。假如教师聆听专家讲座是一种单向接受的话,那么与专家对话更多的则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假如“讲座”是专家对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浸润,那么“对话”则是专家与教师的思想启迪和智慧碰撞。能与专家充分对话的教师,肯定也是一个有思想有底蕴有内涵的优秀教师。

专家引领方式之三:诊断

教育专家对学校引领的作用和方式很多,除了上述的“讲座”和“对话”以外,还有对学校教育问题的“诊断”。学校教师自主开展的教育科研必须与相关的教育专家“联姻”,最终才能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校本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课题,在开题、中期汇报和结题等重要研究阶段都应该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把脉会诊。通过专家对校本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思考、实践、成果等的阶段性诊断和鉴定,可以进一步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员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经验,切实感受到研修的有效和实用,有真正的收获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