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缕阳光都灿烂——“项目轮席制”园本教研的思与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让每一缕阳光都灿烂——“项目轮席制”园本教研的思与行

翁海娜

浙江省宁波江北洪塘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在转变给予儿童到基于儿童的理念同时,也应该做到给予教师到基于教师的理念。在以往的园本教研中,我们虽然通过了前期的调研,了解了老师们的需求,尽可能做到自下而上,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是被动的学习者,单向传授的方式让老师们缺乏主动与课程对话、与自身对话,缺乏主动反思、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园本教研“项目轮席制“的实践与探索,让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发光,聚集点滴智慧,从而使人人成为教研的主角,人人成为首席。

【关键字】项目轮席制 园本教研

一、项目轮席制—让教研资源“活”起来

(一)调研分析,盘活资源

盘活,首先要让资源汇聚和流动起来。回顾走过的教研之路,在研讨中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年龄、阅历、经验的教师针对性不强。因此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和需求,结合不同教师的学习方式,重新调整了教研策略,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真正地投入研讨的状态中。

(二)多元支持,激活制度

1.层级帮扶,给思路

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活动初期阶段,我们建立由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组成的教研资源库,架构层级梯队。负责项目主持的老师可以随时进行困惑交流,从问题的选取、流程的部署,到形式的架构、人员间的配合等,资源库的老师以积极的情绪带动该群体研讨、策划、架框架,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必要时提供外力支撑,适时介入,及时解困,在途经教研“关卡”的 “岩壁”上为教师凿出着力点,以便让教师找到支 点,获得向上攀登的力量。

2.量体裁衣,给平台

对于同一项目的成员,每个人在一线面对的真问题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在主持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演讲者”,而是“引导者”,“执行主持”与教研组长、教研组成员之间在活动的组织、实施等过程中必须经过充分的互动。老师们可以根据项目的规则+自主优化进行适度的调整,优化预设的活动方案,坚持教研活动的融合性,结合幼儿园开展的某项相关活动来组织年级组活动,要“量体裁衣”地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帮助他们制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3.情感支持,给信心

作为业务园长,在参与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聆听、发言、点评,哪怕是一个眼神的肯定、一次点头的回应或者说是一个案例式意见反馈,这些对于主持者来说都是一种鼓励,让这个研讨团队充满温情,让项目轮席者充满信心、发挥无穷能量,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建立起主持中所需的专业自信。

二、项目轮席制—让教研团队“伙”起来

(一)自主抱团,明确目标

“项目轮席制”教师间根据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感到困惑的问题,自由自主地组建研讨共同体,让大家在有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探讨话题。完全突破“一人讲,众人听”的互动研讨,构建了以教师行动为基础的教研活动模式,实现了集体联动的“园本教研共同体”,因此教师们通过问题导航式的模式确定目标,有针对性的分工,有计划的制定轮席方案。

(二)团队共谋,策划方案

在方案制定中,基于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方案初步形成后,充分审议、研讨,最终形成认可的方案,在教研资源库的引领下,方案审议中同伴们互助、互补、互享,让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贡献自己的智慧,审议使轮席教研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同时根据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准备工作。

三、项目轮席制—让教研深度“火”起来

(一)团队反思,不断完善

团队研磨、二次生成。每一次的任务都是一个过程、一种研究,团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其自身学习、研究的主体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提高。老师们在群体的实践、反思中,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实现个体的迅速成长与发展,成员轮值制的方式增强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既提高了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提高了活动实效。

(二)专题分享,共生共长

俗话说;“独行难众行远”,每一个项目轮席背后是团队的智慧。通过“体验分享”“案例解读”“策略研讨”“信息资源拓展”“连环跟进”等方式,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专题分享过程中积极交流,聚焦问题,分享方法,总结收获,提出建议,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在研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本园专家”。一个项目结束之后,每一组的老师们都会以专题分享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她们研讨的困惑、思考,她们的研究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载体,更是一种精神食粮。

(三)连环跟进,深度探究

园本教研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幼儿、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育实践的深度, 做有思想的教师。因此我们研究的着眼点需要在一般现象问题上有所归纳、概括与提升,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有向纵深发展的可能。从确立项目—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轮流主持—反馈点拨—反思调整—实践提炼的过程中,每一个项目不会因为主持之后就结束了,而是有后续跟进、反思、再研讨、再实践、再反思。

如走读洪塘之保国寺研讨中,为了每一次活动能够深度的探究,将园内的4个班级分批活动,每一个班级活动后进行探讨、调整、再实践。从最初走读路线的选择、探究点的挖掘、幼儿作品的展示、教师的评价等进行了一次次的跟踪与调整。轮席者必须时时收集、梳理困惑,并组织大家共同思考。

四、项目轮席制—让教研成效“获”起来

(一)教师层面:激活了自主成长的新需求

基于我们的项目轮席,不管是瓶颈期的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对自己都有了自我发展规划,能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反思,因此教师成长较快。在2018学年,获得省规划科研成果二等奖、市规划成果一等奖、市基础成果三等奖、还有近20篇文章在市区获奖、接待全国、市区级以上公开活动10余次、2位教师获得区教坛新秀等等。

(二)研训层面:创建了有特色的园本教研

在项目轮席研训机制的催生下,我园的教研模式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呈的局面,这些模式源于轮席,出于实践,易操作,效益高。经过总结提炼,主要有问题研究模式 、体验式研讨模式、网络对话模式、课例开发模式等。

(三)园本层面:营造了有活力的教研环境

我们根据老师个性差异,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教研环境,不同的老师主持时采取不同方式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研修之路将所有参与研修的力量集中起来,精益求精,发挥各自的长处,完善自身的素质,我们在研讨中历练,在倾听中思考,在质疑中收获,在碰撞中成长。

每一次的项目任务都是一个过程、一种研究;每一次的分享,因独特鲜活的视角,让教师满怀期待而来,又满载收获而归,形成了智慧碰撞的发展共同体。通过一次轮席的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师得到了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全园营造了一种自觉积极钻研、自主学习讨论、互相帮助、勇于实践的幼儿园教研氛围,盘活了整个教师群体资,。

珍视每个人的贡献,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优秀的。每一次的分享因独特鲜活的视角让教师满怀期待而来,又满载收获而归,追求没有休止符,梦想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项目轮席制,让教研之路越走越宽,会让每一缕阳光都灿烂!


参考文献:

1.许杨.“浅谈首席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J].《新课程研究》,2006(3)

2.祝晓燕. 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探索[J].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67-69.

3.顾荣芳等.从新手到专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