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教学----线条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7
/ 2

浅谈书法教学 ----线条运用

朱禹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101400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为了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书法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

书法教学有局限性为历史根源问题,书法传统的做人理念讲,以书论人,由人升华到一个

民族的文化形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环境制约,情感的理性交织时时在制约和影响着书

法的教育文化艺术。要懂得中国古代理论思想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形成方法融入到

教学中,教书育人,将高素质、好品质、优专业,传给下一代,争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为教育事业出份绵薄之力。

书法教学主要内容以线为主,它脱离了画发挥了线的构造,把美提炼出来线形成整体,

从汉隶到秦篆到狂草,经过演变繁体字为之现代人写书法所用。为写落实到线条的艺术,

书法是主观意而为之,书法不是读文字,是线的味道,线的内含“一点一线一世界”大

千世界都包含,书法教学的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不会在练功上有大的造诣,书法教学上的

线在感官上给人感觉平淡、直白、不能使人联想,教学一般与诗赋结合而形成看诗则明

确意图,其次看线就体会作者的功力,书法在教学示范中展现了线条的功效,在线的功力上

加以个人的思维活跃结合现代的线条美感、艺术美感、创新美感。线是艺术的基本语言

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书法更不会走向成熟。书法教学不同于文字教学,书法练习须用艺

术的眼光去评审,但要与文学相结合才得以致用。在书法教学中发现问题,大多数同学并

不注重线条处理,写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把笔锋用力的下压,几乎把笔毛大部分都附在纸面形成粗而无力的情况,有的同学用笔尖画字形,两种情况就

算把字形写像了,但挂起来一看,字没有筋骨很软,也就是没有一种气韵在字里面,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原因在于没有重视书法线的基本应用。这就需要反复的练习与思考,才能达到

恰到好处的线条的处理。

书法学习技巧;从书法的学习到独立创作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艰苦的训练阶段。从

开始的执笔、用笔到每个字的点画、结构以及每种书体的特点,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

能掌握。因此,在学习之前要对书体有充分的认识,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书法的字体可

分为正书、草书、隶书、行书和篆书。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不论初学者以何种书体为

主,大部分都是以楷书为学习为基础的。苏轼在《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

行草。”正是揭示了楷书在书法学习中的基础地位。还有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

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也强调了楷书的基础作用。不能写楷书的人,

是写不好草书的,只有把握了楷书的书写法则,才能掌握属于基础内容的笔法和结构,进

而腾挪变幻,进行创作。然而要真正达到独立书写的阶段,就应以一家为学习主体的同时,

涉及与之风格相类似的书家。这样可以集中各家的优点,丰富自身书写经验,等到楷书的

功底较为扎实的时候,在根据自身的特点,或行或草,或篆或隶,甚至几种都可以涉及一下

。但是不管学什么,学多少,首要的就是要扎扎实实的学好、学像在去转换其他书体,只有

在“精”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博”才是有益的,否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无济于事的。对

于古代优秀碑帖的学习,一般有这几种方法:读帖、摹帖、临帖、背帖,前三种在同一程度

上市可以交换使用的方法,而最后一种是在对某种法书掌握的较为熟练之后的一种自我考核方式。

读帖就是对所学的法书字帖认真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这是学书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南宋的姜白石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强调的是要在能从法书的落笔分布,字里行间体察前人的用笔、取势和立意,要多看、多想、多问,这样认识就会逐步提高。读帖贯穿了临摹的始终,由粗入细,由表及里。开始着力于帖中字形结构和用笔的特点,接着则着重于研读包含在字形之内的笔力风骨以及行气和整篇章法中所贯穿的气势和韵味,也就是神采、风格等的表现。这也就需要在读帖的过程中要对书家有所了解,以便于把帖读懂。摹帖就是用较薄的纸印在帖上仿影书写,摹帖的方法有很多,有直接摹写,也有双钩填写,根据书写习惯也因人而异。摹帖可以加强对笔法和结构的把握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初学者,对于法书的用笔取势和间架结体较为陌生,经过摹写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达到形似,然后在深窥其内在精神气质,并与临帖相对照进行

临帖是参照字帖进行书写,单纯用摹写的方法,会养成机械的,不做深思的习惯,所以应当临和摹交替使用,在临习一段时间后,要反复进行比较,发现不足,引起重视,在下一次书写时努力克服和改正,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他比较了临与摹的得失后又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强调了临摹时要力求逼真,失之毫厘,会差之千里的

背帖是在不看所学字帖的情况下,依靠自身所学对字帖的笔、势、形、意的理解记忆来书写字帖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检查自身对字帖的掌握程度,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毛病,背帖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与法帖的一致性,不可信手乱涂。开始背帖会与法帖有很大的距离,反复的离合之后就会逐步的接近,背帖带有很大的个人表现意识,但并不是创作,只有与原帖很贴近了,才可以尝试着进行创作。

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里作为一名阳光教师,不仅要时刻注重加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及自身阳光素质修养,还争做在学生心目中阳光教师树立阳光形象,教师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受教的温暖,在教学中有所成就而不停步,遇到挫折而不沮丧。在教学中我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每一次都以最佳状态---自然微笑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一次次用耐心和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唤起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记得有一次教学中,我一如既往发现一个同学在练字时越练字越变形,我在细微观察中做出了判断,该同学是优秀生,一定是要强想快速的练好字过度紧张导致状态不佳,于是我耐心的上前握住同学的手,准备进行手把手示范,的确她的手握笔紧紧的,如若不用九成力气是很难把笔从她手中拿走的。说:练字讲究的是放松,起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反之是写不好字的,心态调整是很重要,要让你去驾驭笔而不是笔驾驭那你。说完我握起她攥紧笔的手很随性的在空中活动了几下,确定她的手开始放松警惕时,轻轻的握着她的手写出了她怎么也写不好的字,然后对她说:你自己写下。奇迹出现了,在我的阳光心态的教学下她写出自己都没想到出自自己手写的好字这时她抬起头对我笑了,那种笑容甜甜的一直甜到我的心里至今还难以忘却,是那么的真实能真切的

感受到她的快乐。

以中国书法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根基,在点滴的教学经验下,书法教育之道则无穷,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对书法教学的新认识是困扰书法教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书法教学的体现是把内在精神性的东西以物化作品的形式体现给学生的,如果教学方法对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书法教师一生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在各个教学时间段都有其基本感悟的特殊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这就要求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过程的体验,而不是专注于结果的目的性。这又体现了一句科学原理:量变才能决定质变。书法教学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基本修养表现形式,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前人为我们留下来无数的书写妙品和总结的理论体系,都为现在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交融,各门专业教学都在寻求发展,创新。书法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教学思潮的基础上,求新,求异,求发展。当然这种思潮也有利于推动书法教育的发展。但是在这种“求”的进程中,是否也要偶尔驻足一下,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充实自己。因为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只有继承了,才会有所发展,才能与时代相随。反之则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