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自然科学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2
/ 1

延安自然科学院

呼延岚婷

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自然科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前身是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春,改名为自然科学院。院长李富春、副院长陈康白。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人民遇到了极大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以生产自救运动的方式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院应运而生。

延安自然科学院马家湾旧址,现存窑洞三孔,每孔面积约为30平米。窑洞前有石质院落1500平米,1996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自然科学院马家湾旧址树立了标志纪念碑。2018年7月3日被公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目前为大修厂的房子。然而在当初这所学校的规模要大上很多,教室是一排排的窑洞。在延安的这些高等干部院校里,自然科学院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1996年7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这里树立了纪念碑。2018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科学院分设大学部和中学部,并附设有实习工厂。大学部分为物理(后改机械)、化学(后改化工)、生物(后改农业、)地矿四个系。后因地矿系师资不足,合并到化工系。大学部学制原定为2年,1941年起改为3年。中学部则主要是为大学部提供学生来源。工艺实习厂建立于1940年春,首任厂长李逢春。该厂主要为学校教学提供实验基地,并承担对外加工。工厂内设有造纸、酒精、玻璃、肥皂、制碱、化工、机械等分厂。其中以机械实习工厂力量和设备最为雄厚。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还拨出专款,为学校建造了一座科学馆,内有实验室和阶梯教室。周恩来还为大学部从国民党统治区搜集购买了英文原版大学教材,作为规范性教材。

自然科学既是边区自然科学的最高学府,又是边区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许多报告、讨论会、专题讲座都在这里进行。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科学事业的序幕。在中央的关怀和努力下,这里几乎聚集了边区全部的科技精英,也就是在当时那种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大家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9年1月起,由于纸张短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文件都难以印发。中央机关和各学校的办公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在自然科学院任教的华寿俊、王仕珍夫妇就发明了马兰草造纸术,解决了边区的用纸困难。像著名的《论持久战》《边区群众报》等都是用马兰草纸印刷的。后来华寿俊还和其他同志经过多次实验制造出了钞票纸,为边区当时独立自主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可以说马兰纸让党的政策传遍四方,钞票纸使经济基础获得保障,而自然科学院的贡献还不止这些,它还造酒精、肥皂,包括南泥湾水稻的种植和培育。自然科学院成立以后,先后两次组织师生专门到南泥湾进行植物和生灵考察,这样才有359旅进驻南泥湾进行军垦,这个考证就是自然科学院完成的。

1941年8月,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首届年会在学院举行,到会学者和科技人员达300余人。

1943年4月,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成立延大自然科学院,院长陈康白。11月,学院由马家湾迁至桥儿沟。

1944年2月,学院所属的实习工厂奉边区政府命令,合并到边区难民纺织厂,成立机械制造部。年底学院由桥儿沟迁至文化沟,驻原军政学院旧址。院长由原军工局局长李强兼任,恽子强任副院长。这时,李强等主持重新组建了自然科学院机械实习工厂。

1945年11月,自然科学院由延安迁至张家口,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从学院开始创办至1945年11月,共培养学员500余人。

1948年8月,华北联大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北方大学,自然科学院为华大工学院。1949年夏进入北平。1952年1月改为北京工业学院,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

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办学近六年,培养了五百多名毕业生,解放后这些优秀儿女战斗在全国的各行各业,许多人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李鹏、于光远都曾在此工作学习过。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天,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致力于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工作者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理想,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