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方言“厝”字看华语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从闽方言“厝”字看华语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梅欣月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00

摘 要:“厝”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极具闽方言特色的词,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厝” 的音形义分析,探究了现代汉语和闽方言中“厝”的语义演变,分析了“厝”在闽方言中组成的常用词汇,以及独具特色的“姓氏+厝”的村落命名方式,根据独特用法看闽方言“厝”字在东南亚华人地区的传播。

关键词:闽方言;厝;华语文化;传播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世界华人比较集中的几个国家,而华语是这些国家华人社会团结一致的象征,华语是当地华人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能反映出他们的乡土情怀。


一、古汉语中的“厝”

“厝”字始见于篆文,篆文字形60a1d307b36e3_html_78c05f5ac247e88c.png 。从厂 ,表示与山石有关;昔声,表示音读。

“厂”(音hǎn)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段玉裁注:“崖,山边也。岩者,崖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屋其上则谓之广。谓象嵌空可居之形。”由此可见“厂”的本义为“山崖边较浅的岩穴”。

“昔”在《说文》中的解释为“昔,干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朱骏声认为“昔”还可以作假借字。《周礼·考工记·弓人》:“犀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郑玄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玄谓昔读为履错然之错。”由此可以看出,“昔”可以通“错”,表示交错的意思。

《广韵》中记载了“厝”的两种读音。

一为《广韵》:“仓故切,去暮,清。”本义为放置、安放。《战国策·魏策二》:“王厝需于侧以稽之。”引申为停柩待葬。《三国志·蜀志·先主甘皇后传》:“园陵将成,安厝有朝。”又在方言中表示房屋的意思。《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林俊起义谣之二》:“洋中鼓吹直直株,大厝变火灰。”程英注:“大厝即大厦。”亦指家。《中国歌谣资料·蓝尾星》:“厝里空空,菜园栽葱。”林俊为泉州府永春县人,蓝尾星为福州语歌谣,由此可见,“厝”在闵方言中可表示“房屋”和“家”的意思。

一为《广韵》:“仓故切,去铎,清。”是“错”的古字,本义为磨刀石,《说文》:“厝,厉石也。从厂昔声。《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又引申为杂乱。《汉书·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1. 现代汉语中的“厝”

我们在一些汉语词典和方言词典中查找了“厝”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词典》和《汉语⼤字典》给出的解释大致相同:cuò,(1)放置:厝⽕积薪。(2)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3)[方言]房屋。

《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新潮汕字典》和《福州方言词典》的释义相同:(1)房屋。(2)家;家乡。(3)乡村名。

台湾的《国语辞典》:cuò,(1)闽南话称屋⼦或家为“厝”。(2)停柩待葬。(3)安置。

可见,“厝”在闽方言中读音为[tʂhu5],表示“房屋、家”。我们认为“厝”的“安放”义是从“房屋”义引申而来。由于古代的福建远离政治中心,大部分人口都是经过战乱从北方逃亡至此的,福建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汉晋之际八姓入闽、唐初陈政父子开拓闽地、唐末王审知率众入闽。这几次的人口迁徙都是历经颠沛流离、扶老携幼而来,很容易引起人们渴求安稳的心理诉求,于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和人文的综合作用下,“厝”引申出“放置、安放”义。

闽方言中家宅叫“厝宅”,祖屋叫“祖厝”,大房子叫“大厝”,盖房子叫“起厝”,买房子叫“买厝”,搬新房叫“入厝”或“过厝”,房东叫“厝主”。 (如例1-3)

  1. 我们大队地少人多,厝宅却占去了大片良田。(福建日报1970)

  2. 这座蔡氏“四落大厝”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造型上,在闽南地区都是罕见的。(福建日报2008)

(3)“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阮兜叫厦门,红砖变金砖……”(人民日报2007)

闽方言“厝”又引申出“家,家乡”义,如“娘家”叫“厝头”,“我家”叫“阮厝”,家里人叫“厝内人”,“厝边头尾”表示邻里邻居,“好厝边”表示好邻居。(如例4-5)

(4)何母举杯,微笑替何父接口:“这是阮厝第一摆办喜事,深山林内不比市内,大家请裁一点,稍等一下尽量吃、尽量饮啦……”(《爱在搁浅边缘》)

(5)在此先给厝边头尾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微博)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家族的宗祠力量强大,整个村落周边通常是沾亲带故的同姓氏族,用姓氏命名地名是中华民族重视宗族的表现,例如“王家湾”、“陆家嘴”、“徐家汇”等。而在闽方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厝”的村落命名方式,如福州的“陈厝垅”,厦门的“曾厝垵”等。另外,地名也可以单纯用方位和地形、屋舍的组合,如“内厝”、“西岭厝”等。马显彬(2017)使用搜狗电子地图搜索出使用“厝”字的地名共7243个,其中福建、广东和浙江三省的“厝”字地名共7167个,占“厝”字地名总数的99%,而台湾省的64个和其他地区的12个仅占“厝”字地名总数的1%。由此可见,“厝”字地名在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具有绝对优势。


  1. 台湾省“厝”的使用

台湾的汉族人大多是从祖国大陆的闽南地区和广东地区迁徙过去的,所以台湾话中保留了很多闽南方言,包括“厝”字的使用,地名如“曾厝、阿妈厝、番仔厝”等,迁入台湾的闽南人为了使其后代铭记他们的根源,在新的居住地使用了闽方言词。(如例8-9)

  1. 又承买厝地一段,起盖茅屋一座。(《台湾私法物权编》)

  2. 付詹称官前去掌管种竹,起厝居住,永为子孙己业。(《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1. 新马泰地区“厝”的使用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华人大部分是中国福建和广东两省移民的后代,所以闽方言和粤语对新马泰的华语词汇有较大的影响。《全球华语大词典》解释“厝”为:cuò,(1)放置;安置。(2)灵柩停放待葬,或浅埋待日后改葬。(3)房子;屋子。用于台新马泰地区。

由此可见,“厝”在新马泰地区也有和闽方言“厝”一样的用法。泰国用“厝主奶”表示房屋的女主人,新加坡用“亚答厝”表示用亚答树叶搭盖屋顶的简易茅舍,泰国的“沙目沙空府”华人称之为“龙仔厝府”,新加坡的林厝港、蔡厝港、陈厝港等。(如例10-12)

  1. 两岸仍处於对立敌视状态,偏偏中国大陆又是一个有钱的厝边,全世界都抢着要赚他们的钱。(新加坡《联合早报》)

  2. 2歹徒到龙仔厝府某金行佯装选购金饰,乘店东不备时下手打劫,共劫掠去30条金项链。(泰国《世界日报》)

  3. 据悉日前他已举办“入厝”(入屋)仪式,昨还由罗妈妈下厨,邀请“Party Boys”等死党好友来新家聚餐。(马来西亚《光华日报》)


五、小结

语言总是在社会中发展的,从方言中适当吸收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可以丰富华语的词汇、增强华语的表现力、提高华语的表达效果。通过对“厝”的音形义分析可以看出闽南人的风俗习惯和乡土情怀,而“厝”在东南亚华人文化中的保留和频繁使用也正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印证。


参考文献

[1]郭晔旻,苏少清.闵话里的“厝”[J]环球人文地理,2020,8:109.

[2]林长华.今古奇观台湾厝[J].两岸关系,2007(07):61-62.

[3]马显彬.雷州方言区“厝”字地名的消失与转移[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163-166+172.

[4]王宇.新加坡华语特有词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张静.闽方言特征词“厝”的语义演变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13(11):141-142+156.

[6]邹嘉彦,游汝杰.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