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伏龙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九小学 宁夏 吴忠 751100

摘要:课程资源是辅助性教育项目载体,其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完善、教育路径的拓展、教育形式的丰富,都有着显著且重要的影响。而且,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的开展,更应以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培育为导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加之社会各界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科学领域的课程资源也呈现日渐丰富的状态。可以说,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中可供利用与开发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在空间上可划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在性质上可划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由于不同科学课程资源的特性、构架、功能不同,其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开展的作用与影响也有着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时,应以学生认知特性为基础,并结合辅助教育项目、内容、目标、要求,加强对各类有效性、针对性、辅助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充分融入学生眼际与课堂领域,以此来完善课堂教学的缺憾,拓展课堂教学的路径,切实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科学认知、科学感知,让学生在有效借助各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获得认知发展与能力提升,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育开展的有效凭借与关键因素,其以更为直观具体的呈现形式,使很多看似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以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予以呈现,来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教学内容,深层次获得认知提升。就小学科学的教育特性而言,其可供借助的课程资源主要以显性、隐性两种途径存在,且均对于科学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就物理特性与呈现形式来看,可供小学科学领域选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活动资源、实物资源、文字资源等,其幼儿表现手段不同,对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也有着不同影响。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加强对各类科学课程资源的开掘与利用,并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科学开发、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使其灵活投射至学生视域,并引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投身科学探究,获得能力培养,以借助诸多丰富性、多样性课程资源作用的发挥,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使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更为科学高效,更利于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

一、科学开发与利用辅助教材资源,促进科学教学的开展

教材是学生开展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对于科学教学的开展,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讲义、电子资源等,而且,由于教材资源的确立,经历了诸多研究者的深度论证,在价值导向、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领域,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时,应以课程资源为辅助,根据其编写意图、育人定位、教学项目等,对教材内容予以拓展、延伸、优化,整合出与学生认知特性比较贴近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并组织学生在辅助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开展学习、进行分析,以获得认知潜能的开掘与科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家乡的水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自主搜集学校所在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各个地区的水域状况等素材,将辅助性电子图片、视频、音频等投射至学生视域,让学生在借助这些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习科学知识,以拉近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二、有效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强化科学教学的效能

小学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很强,且活波好动。面对不同科学教学内容的刺激,往往会产生很多新想法、新认识、新观点,其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领域的生成资源被有效借助。除此之外,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及其行为、情绪、思想变化等,都可以作为课堂生成资源被利用。因此教师应结合科学教学需要,根据辅助教学内容,加强对一些典型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意外问题”、“认知困难”、“即时兴趣”等,教师应加强对其整合与借助,予以深度延伸与充分拓展,并再次应用至科学教学过程中,以切实优化科学教学的形式与路径,来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以促进科学教学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开展“生命离不开水”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与分析,学习与感知,并结合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1)人不喝水多少天会死?(2)我每天吃很多东西,我怎么才能知道我一天喝了多少水?结合这些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植物代替人,观察同等条件下,缺水植物多少天就会死亡?以通过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强化科学教学效能的凸显。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课程资源,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园课程资源涵盖的范畴很广,其主要涉及活动、工具、设施、材料、人力等领域,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校科学实验室、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材料等的利用与借助,以使其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体验的机会,以强化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育、科学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对投身科学探究充满兴趣,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构建实验方案、进行科学观察、实施科学学习,在思与做中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科学实验室,以借助实验室内的标本、模型、实物等,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观察与探究,分析与研究,来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教师还需加强对一些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学生引出课堂,让其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进行探究与感知,使学生去了解大自然,去观察动物,去栽植植物,去观察科技馆、博物馆,在图书馆内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完备世界观、科学观的培育。

四、结论

总之,科学无边界,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也无限丰富。而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探究、实践等有机关联起来,也成为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倾向。而且,诸如教材资源、生成资源、校园资源、校外资源等,都与学生的认知关联比较密切,且成为科学教学得以高质量开展的有效凭借与有力支撑。基于此,教师应以预期科学教学目标为导向,并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科学项目的特性,着力强化对一些辅助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从不同领域、层面、视角实现对学生科学实践、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有效利用各类辅助性科学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近距离接触科学,多元化领悟科学之魅力与特性,以达到切实提升科学教学效能,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明居.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路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9(12):104.

[2]李金涛.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祖国,2019(22):153-154.

[3]文举.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路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9(20):65-66.

[4]任长新.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