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理论视角下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1
/ 3

赋权理论视角下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路径探究

李晓林

郑州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现代化和民主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民主管理中赋予学生权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模式构建,而学生失权则可能造成高校管理缺乏民主平等、学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难以维持良好的校友关系、高校管理效率低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赋权,发挥其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当前摆在高校民主管理改革中的重要命题。高校民主管理中学生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学生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有限和相关制度政策建设不完善,本文基于赋权理论从个体主动和外力推动两方面探求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赋权理论,学生权力,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这表明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进入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当更加充分考虑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的需求,普及化时代将是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时代。学生参与大学内部管理,分享和履行民主管理权,不仅回应了现代高等教育本质职能,也是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在进入普及化时代的背景之下,合理合法地赋予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学生赋权的内涵与意义

  1. 学生赋权的内涵

“赋权”通常也被称为“增权,是“empowerment”一词的汉语翻译,最初是社会工作中应用于帮助解决弱势群体问题重要理论,但是随着“赋权”理论和内涵的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领域。“赋权”顾名思义就是有权者赋予无权者权力,让无权者拥有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马尔科姆认为:“赋权的主旨在于通过减少行使现有权力的机构和个人,増强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以及从某些群体和个体身上转移权力,去帮助无权获得者有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与行动权。”[1]

学生所拥有的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与其角色紧密相关——他们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知识的共同生产者;既是大学的“主人翁”,又是人才培养中的“被塑造者”。[2] 因而,“学生赋权”则是赋予学生应有之权,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创造出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具体到高校民主管理中,学生赋权则是指赋予学生一定的资源和能力,使其对高校的管理决策产生其应有的影响,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赋予学生决策权、监督权、建议权和咨询权等,其中监督权是赋权于学生的重点。


  1. 学生赋权的意义

赋权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相对于有权的无权概念,无权主要表现为缺乏影响周边事物的资源,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自尊感、自信心以及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资源不足会导致无权者产生“无权感”,进而导致他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无助。[3]当学生处于无权的境况时会引起无助感和负向的自我评价,这有悖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在高校民主管理中赋予学生权力使学生更为充分地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再者,赋权于学生使其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模式构建。最后,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本真要求,对于学生公民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公民品格的生成亦有深远意义。


二、学生失权对高校民主管理的消极影响

  1. 高校管理缺乏民主平等

在高校内部权力运作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力分配不对等,行政管理权力泛化,行政人员和专职管理者是高校民主管理主要参与者,而学生权力被忽视和排斥,难以有效参与到高校民主管理中。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和大学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其利益诉求和观点被忽略,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决策生成就成为一家之言。学生失权也损害了其知情权,而知情是参与根基,学生不知晓学校管理的具体情况,就难以进行正确的判断,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也就成为一纸空谈。对于学校而言,不认真考虑和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无法满足多方主体的利益需求,学校民主化管理水平和程度也难以提高。

  1. 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其中不仅需要接受知识的学习,其自身的综合技能与素质也应得到锻炼和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参与民主管理,学生和不同群体的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沟通和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然而现实是,学生往往被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其作为高校民主管理主体的身份被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被压制,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学生处于失权境地,会导致他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无助,进而引起无助感和负向的自我评价,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友关系

在校生是准校友的预备军,今日之学生既是明日之校友。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友情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校期间的经历,毫无疑问,吸纳在校学生参与学校的活动能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和满意度。[4]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民主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民主化管理水平,对于加深学生对于大学文化、理念的认同,培育学生良好的校友意识,增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上,在校期间,学生与教师和管理者等之间交流较少,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度也比较低,更多的情况是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接受和服从学校的学生管理细则,被动参与学校组织和活动,学生权力和主人翁身份不被重视,自我意识逐渐弱化。学生难以将自身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离开学校之后,校友们对学校关注和情感连接逐渐淡化,校友关系恶化。


  1. 高校管理效率低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高校在校生人数也逐渐增多,学生相关事务也愈加纷繁复杂,在这种形式下,如若再仅凭借管理的经验处理问题则会严重影响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当前高校的管理权力更多掌握在领导者和管理者手中,学生的管理权力相当有限,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没有获得参与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制定政策往往流于形式独断专行,无法顾及到广大学生权益和实际需要。学生也难以监督高校的管理行为,管理决策不可避免出现片面性和短期性。并且,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相当程度的在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除了管理政策和制度确立阶段建言献策外,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的重任。然而现实是学生参与权被弱化、参与程度低,这就必可避免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管理,许多学生自身可以完成的繁琐事情也被统统制定详细制度和流程,为学校管理增添负担。学生无法充分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难以获得学生的配合,管理效率不容乐观。

三、赋权理论视角下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剖析

  1. 学生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有限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主体的身份认同已经形成了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的观念,并且固化为学生的思维和行动的惯性模式。即使在成年后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他们仍然依赖于师长与上级的管理与教育,缺乏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意识和作为高校重要治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缺乏自我管理与服务的主动性。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学生主体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主体性权力,但是却出于担心过多参与招致他人非议或影响学业的不恰当想法而放弃主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学生的管理知识与经验储备相对于专业的高校管理者而言确实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能力也受到学校管理者的质疑,因而不愿意赋权于学生,更是缺少对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规范和引导。当前高校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显示,学生参与的形式较多集中于后勤服务领域的监督与建议,对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几乎没有涉及。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管理者对于学生参与管理能力的不信任以及学生自身缺乏参与的信心和勇气。

  1. 相关制度政策有待完善

首先,学生主体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参与度低与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章程制度的缺失及模糊分不开关系。一方面,相关政策和法规法条中,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没有明确的范围和规范。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年)规定学生学校与学生权益相关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且提及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5]。这在法律法规上明确了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主体性权力且规定学校应当提供保障学生权利的条件,但是对于学生如何参与,参与范围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指示,这实际上对于有效落实学生参与权造成一定的困难。另外一方面,各高校办学章程及具体的相关学生管理规定缺少对于保障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明确表述。相关数据显示在教育部核准的高校章程中,有84%的章程中建构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但参与层次与范围之间有很大差异。[6]其次,学生在高校各个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当代著名哲学家福柯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都处在一个由现实规则所构成的权力系统之中。而由于相关理念、政策规定、主体角色的限制,学生权力相较于其他主体权力更容易出现权力缺失、权力异化和权力虚置等问题。[7]

四、赋权视角下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路径选择

赋权理论的工作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个体主动和外力推动。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赋权的关键是个体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外力推动模式则强调赋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性。[8]

  1. 个体主动:提高自身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品质

学生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学生进入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及时发现高校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向管理者建言献策。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是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更是作为高校重要成员的权力,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不仅能够保障自身权益,还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相较于专职管理者,学生的管理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均有欠缺,但是大学生大多成年且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学习拥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上升空间。高校和学生自身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提供相关讲座和书籍、宣传页让学生对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内容、渠道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也要积极通过主动利用学校资源以及网络相关知识等方式多多了解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认识水平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


  1. 外力推动:完善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及大学章程是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因此,亟需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对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权力进行确认,提升学生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中的权力等级,对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形式、组织、权力界限及其他相关规则做出详细规定,促使学生参与管理的法律依据更加明确、可操作。就制度保障而言,高校应将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明确在办学章程中,明确学生参与权的范围、实现渠道以及程序等相关细则,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实现有章可循,学生的参与权落到实地。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权的救济制度,进一步维护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权力。依据具体情况, 通过学代会制度保障学生直接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以及学生会等制度形式保障学生间接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从而实现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和海,潘阳.“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102

[2]宋丹,刘晏如,赵哲.大学治理中的学生权力审视及其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9(04):41.

[3]Osbry B. Finding and using a manager’s power to improve productivity[M]. National Productivity Review,Winter 1991, 10(1): 19–33.

[4]李政云,邹琴.在校大学生校友情结的培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2017-02-04.

[6]何晨玥,金一斌.大学章程中关于学生权利的话语体系建构——基于教育部已核准84所高校章程文本的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20-26.

[7]宋丹,刘晏如,赵哲.大学治理中的学生权力审视及其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9(04):42.

[8]许晖,薛子超,邓伟升.区域品牌生态系统视域下的品牌赋权机理研究——以武夷岩茶为例[J].管理学报,2019,16(08):1206.

[9] 冯遵永,丁三青.学生参与大学治理:行动背景与现实指向[J].江苏高教,2017(10):39.



作者简介:

李晓林(1995)女,汉族,湖北襄阳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1

2

3

4[] 李政云,邹琴.在校大学生校友情结的培育——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18.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