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全育人——以《药学服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全育人——以《药学服务》为例

黄泓轲,岑菲菲,朱链链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药学服务》课程团队依据国家政策、产业发展需求和药学服务的岗位需求,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和以生为本的理念,结合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三教”改革、教学评价、创新创业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药学服务;三全育人;产教学研用创


当前,高职院校存在课堂教学边缘化、课堂学习氛围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源于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缺乏教学设计、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根据当前高职学生来源多元、诉求多样的实际,不仅需要确立尊重差异、扬其所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教师向教练转变,强化双师素质,转变教学行为。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发展,使学生学习既有兴趣,又长知识。

1 背景意义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强调药学服务和药师队伍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药学服务。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类型不同。高职院校要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主体、行动导向、能力本位,以产教融合促进技能形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药学服务》课程团队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药学产业发展新需求,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和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和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2 具体做法

2.1 产”——三混合

教材项目与企业项目混合:课程根据社会药店常见疾病,结合学生的实际岗位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设置不同的项目,使学习过程融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将教材原来6个项目39个任务的教学内容重新序化为具体的8个项目。通过教材项目与企业项目混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真实职业情境。

校内实训室、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混合:课程教学过程依托校内实训室、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完成。通过不同场景的教学,满足课程不同项目对于教学场景的要求,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职业适应感。

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混合:学校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较强,主要承担课程理论教学和技能指导。企业教师实践经验和市场经验较为丰富,在课程中主要承担课程实践点拨和综合指导。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在不同项目中参与程度不同,职能各有分工,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

2.2教”——三创新

创新“七环节”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发布任务-小组选题-制定计划-课堂展示-教学评价-教师点评-课后修改”七个教学环节。通过创新“七环节”教学方式,更加贴近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将单一理论灌输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

创新“一项目一评价”评价方式:课程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精细化考核。考核内容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有利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创新“项目化”活页式教材:课程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强调在知识理解与基础掌握上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活页式教材的开放,打破了原有教材知识体系,更加贴近岗位工作过程,也为学生的相关岗位知识进行了拓展。

2.3学”——三结合

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师课前通过课程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课前自学平台资源,形成学习笔记;课中学生开展项目展示进行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项目成果进行点评;课后教师发布线上任务,学生进行整改提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前自我学、课中项目学、课后整改学”,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呈螺旋式上升。

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相结合:课程团队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思政目标,强化职业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使命感、团队合作意识、以礼待人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中,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学习相结合:课程组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药学服务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模拟岗位工作,进一步锤炼药学服务技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应急突发状况的综合协调处置能力。

2.4研”——双途径研究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团队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人才培养、实训改革、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内容积极研讨,围绕重点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社会科学研究:课程团队主动了解乐山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药学服务现状,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药学服务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强化,更好地促进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

2.5用”——双促进应用

促进社会服务: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社会,学以致用,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师生立足专业,向社会群众开展药学服务相关知识的普及,为提高社会群众的医药知识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全社会实现大健康。

促进实习就业:在合作企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教学助教参与课程教学,一方面巩固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订单班学生也加强了对今后实习就业单位的了解和认同,对于稳定实习情况,提高就业率具有正向作用。

2.6创”——双实践革新

校园文化活动实践革新:围绕药学服务相关专业技能,组织开展“营销策划大赛”“药学知识竞赛”“用药安全海报制作大赛”等一系列专业相关活动,不断革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拓展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外延。

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创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启发创新创业思维,将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结合,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展实践,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促进项目落地孵化。

3 项目成效

经过课程团队的不懈探索与实践,“产教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推进《药学服务》三全育人初显成效。

3.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专业能力和经营与管理能力普遍显著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也明显增强。从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反馈来看,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有了明显的提升。基于《药学服务》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4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

3.2 师资团队水平明显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有了更充分的体现。师生互动,研讨交流,团队的综合水平和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得到极大提升,对推助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课程团队教师共主持或参与省厅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3项,参编公开出版教材1部,与行业合作开发编写校本教材1种;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课程相关教改类论文7篇。

3.3区域社会影响日益增强

课程团队带领学生先后到乐山及周边区域的社区、学校等开展药学服务项目30余次,参与学生1000余人,服务社会群众8340人次,建立药学服务基地近10个,先后被乐山新闻网,三江都市报,新闻天天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参考文献:

1.张晓凡,陈德良.“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21,49(4):154-156.

2.张林红.“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与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 (3):93-96.

3.胡彦武,武子敬,姜丽阳等.“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2020,28(4):657-659,700.

4.向敏,高振宇.高职《基础药学服务》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1,4(1):1-2,4.

5.董凤,雷晓兵.高校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统筹协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15-17.

6.于学花.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三重维度[J].文教资料,2018, (26):166-168.

7.王文华,魏友利,耿梅.高职食品检测专业在“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20,(11):129-131.

8.陈燕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J].福州茶叶,2020,42(4):215.

9.苗秋香.课程思政背景下药学服务课程改革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3):85-86,89.

10.邱红鑫,罗钦文,郑月平等.课程思政下的药学人才执业能力需求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116-118.

11.邱磊,杜迎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大众标准化,2020,(1):72-73,75.

12.王雯雯.思政教育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展途径[J].百科论坛,2020,(16):1472-1473.

13.陈娟,陈永玲,熊天琴.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58-60.

14.周兆丽,郑吴旸,徐晨钦等.以践行“立德树人"为导向的社会热点整合式药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0-41.

15.付春梅,钱广生,赵媛媛等.药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药学教育,2018,34(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