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3
/ 2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分析

陈建刚

衡阳龙阳口腔诊所 科室:口腔内科 邮编:421001

【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在我院2021.01——2021.12期间挑选于牙科进行纵折后牙治疗者设为数据提供主体,共计84名。借用信息分组法,将接受完全拔除裂牙后体外实施再植粘结治疗患者纳入常规组,共计42名;将接受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患者纳入实验组,共计42名,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咀嚼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咀嚼功能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实验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结论:纵折后牙病人通过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可保证牙齿功能使用,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冠修复;纵折后牙;口内直接粘接;疗效

纵折后牙为牙科常见疾病,患者后牙更易发生纵折同时累及根管,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患者咀嚼功能下降。针对此症需及时开展口腔修复治疗,但后牙纵折需根据纵折程度以及部位分别进行治疗,若纵折程度不深,牙齿没有明显松动,可尝试做根管治疗,然后进行全冠修复。但是后牙通常纵折比较深,会影响到牙根,此时要根据情况区别评估且针对性治疗。当前,临床在处理纵折后牙的时候更加倾向于选择保守疗法,尽可能为患者保留牙齿,常用治疗方式包括口外粘结、口内粘接两种,但在具体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口腔疾病的治疗要求和健康需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对此需要思考面对纵折后牙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的应用疗效展开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阶段挑选出纵折后牙病例资料作为研究主体,共计84例。信息分组法下分出了常规组、实验组,每组平均42例开展不同临床治疗手段。患者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统计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通过批准实行,工作执行者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常规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范围18—37岁、平均年龄(31.25±5.27)岁。实验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范围19—38岁、平均年龄(31.84±5.15)岁。多项基本资料比较P>0.05,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标准。

1.2方法

    常规组:将患者的所有裂牙全部拔除后,清理干净牙齿残渣,然后在体外进行再植粘结,在其准备工作完成后的14天时再实施全冠修复处理。主要方法为:先为患者准备麻醉,在患牙周围定好麻醉点,随后将纵折后尽量完整的拔出,检查确定无根折残留,或是牙槽骨折裂、牙窝太大等症状下,医生需要及时停止操作,重新观察患者牙周情况准备体外治疗后开展根管治疗。彻底清洁干净裂缝,依照SuperBondC&B粘结系统的标准操作模式粘结处理折裂片,填充物选择树胶,帮助患者重新恢复健康、美观的牙齿解剖外观,调整牙齿咬合并打磨抛光完成修复,随后将其放在0.9%氯化钠溶液中浸泡备用。经14d后将牙周炎性肉芽取出,在牙槽窝里种植牙,确保牙龈组织完全缝合。术后需维持口腔卫生。

    实验组:反复重洗患者的患牙裂缝、牙周袋,通常使用0.9氯化钠溶液和3%双氧水,重洗完毕后,将折牙重新复位后同样按照SuperBondC&B粘结系统的标准操作模式粘结牙齿,等待其完全凝固后,可以进行修复工作。术后需维持口腔卫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疗效【显效:病人口腔症状基本消失,无炎症反应。有效:病人口腔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发现一定炎症反应。无效:病人口腔症状无好转,同时发现有明显炎症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间数*100%】、治疗前后咀嚼功能评分【让患者咀嚼杏仁(2g),两边均尝试咀嚼二十次,然后取出杏仁观察咀嚼情况。混合适量蒸馏水,摇晃均匀,将其倒在200目筛子上过滤,承重剩余未过滤的残渣,计算咀嚼质量百分比】。

1.4统计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6个月:常规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1%。实验组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可见实验组临床疗效更高,对比差值X2=6.461,P<0.05。

治疗后12个月:常规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57%。实验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可见实验组临床疗效更高,对比差值X2=7.264,P<0.05。

2.2治疗前后咀嚼功能评分

    治疗前,常规组咀嚼功能(50.25±5.01)%、实验组咀嚼功能(50.17±5.18)%。可见两组咀嚼功能未见差异性,对比差值T=0.072,P>0.05。

治疗后,常规组咀嚼功能(78.47±5.07)%、实验组咀嚼功能(92.32±4.72)%。可见实验组咀嚼功能更高,对比差值T= 12.958,P<0.05。

3.讨论

    纵折后牙即为后牙冠根完全性纵性折裂症状,对于全口腔环境而言危害性较为严重,同时属于非龋性牙体疾病。此类牙齿疾病发生后,患者可感到明显的牙龈疼痛感,伴随肿胀反应,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牙齿咀嚼功能性,甚至更加严重者会导致咬颌功能短时间不易恢复。咀嚼后残留的食物残渣容易逐渐堆积在缺失牙齿附近的牙缝里,不易清洁,时间越长越容易由此导致牙周炎症出现,导致口腔疾病愈发严重[2]。所以,确保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重点在于严格选择适应症,后牙纵折的时间不能太久,而且最好患牙无明显松动情况,牙周基本健康性佳,初步评估后发现折裂牙齿基本可以完全复位。牙冠高度合适,在根管治疗下口腔健康同时预后效果很好。当前临床针对后牙纵折疾病,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口内粘接+全冠修复、外固定+全冠修复、口外粘接后重新植入+全冠修复,其中口内直接粘接+全冠修复治疗法的效果最佳,不仅不会严重损伤牙周组织,而且裂隙关闭处理效果会更好。处理牙齿裂缝,可以避免患者牙周组织因各种因素导致继发性感染症状出现,帮助患者完美修复牙齿结构,进一步可以满足患者的美观度需求,可作为临床治疗纵折后牙的首选医疗方案[3-4]

    结果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比较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下,患者恢复情况更理想。

    综上所述,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突出,医学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黄诗琪,崔海亮,王川. 龈上微创粘接高嵌体和全冠修复后牙根管治疗牙体缺损的临床分析[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29(06):15-19.

[2]丁婕,陈振兴. 口内粘接联合全冠修复治疗纵折后牙的疗效及对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4):30-31.

[3]张桂珍.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折后牙临床疗效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6):67.

[4]张勋,米磊. 纵折后牙应用口内粘接联合全冠修复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咀嚼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9):99-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