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折后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纵折后牙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8,给予全部裂牙清除术后行体外再植粘结,术后14d实施全冠修复)和观察组(n=28,给予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治疗优良率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而在术后第12个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纵折后牙患者运用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远期疗效相对常规治疗方案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全冠修复 粘接 纵折后牙 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技术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位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将病患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采取口内直接加 全冠修复方法,后者则是将口腔内所有劣牙完全清除之后采取粘结方式,并在术后2星期之后进行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治疗组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效果明显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特征;结论: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效果良好,可在临床领域大力推广。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 全冠修复 治疗纵折后牙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行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50例,针对对照组采取的是拔除所有裂牙之后在体外进行再植粘结方式,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治疗 纵折后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近一年内进入我院牙科门诊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10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各50位患者,其中一组为观察组,采取口内直接粘贴加全冠修复法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详细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后计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总不良反应率为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总不良反应率为12%。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大大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治疗 纵折后牙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析后牙的治疗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纵折后牙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办法将此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拔除裂牙体外2周后全冠修复术,对研究组患者采取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以及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纵折后牙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选择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从远期疗效来看比较理想,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加全冠修复 纵折后牙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在我院2021.01——2021.12期间挑选于牙科进行纵折后牙治疗者设为数据提供主体,共计84名。借用信息分组法,将接受完全拔除裂牙后体外实施再植粘结治疗患者纳入常规组,共计42名;将接受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患者纳入实验组,共计42名,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咀嚼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咀嚼功能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实验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结论:纵折后牙病人通过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可保证牙齿功能使用,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全冠修复 纵折后牙 口内直接粘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对纵折后牙的治疗效果。方法:依据入院时间,在我院2021.01——2021.12期间挑选于牙科进行纵折后牙治疗者设为数据提供主体,共计84名。借用信息分组法,将接受完全拔除裂牙后体外实施再植粘结治疗患者纳入常规组,共计42名;将接受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患者纳入实验组,共计42名,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咀嚼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咀嚼功能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实验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存在P<0.05。结论:纵折后牙病人通过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可保证牙齿功能使用,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全冠修复 纵折后牙 口内直接粘接 疗效
  • 简介:多年来,加工者使用机械锁扣设计或化学助剂将软质的TPE接合到复杂部件的硬质ETP基材上,这会带来接合不牢固和高加工成本等问题,然而随着一种粘结型TPE的诞生,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还可使设计者拥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 标签: TPE 粘接型 加工成本 设计者 化学助剂 ETP
  • 简介:目的:实验评价牙本质处理剂对自树脂水门汀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C)的牙本质微拉伸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离体人无龋第三恒磨牙24颗,用低速切片机垂直于牙体长轴方向将磨牙冠牙合中1/3交界线处切开待用。实验组牙本质表面涂布牙本质处理剂,对照组不涂处理剂。后将试样分别用自树脂水门汀(Unicem,3MESPE;seTPP,SDI)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FujiCEM,GC)原位对位。水浴中储存24h后,用低速切片机把样本切割成约1mm×1mm×8mm条状,随后进行微拉伸测试。用扫描电镜观察接界面形貌。结果:无论是否使用处理剂,Unicem的牙本质强度显著高于seTPP和FujiCEM(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强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处理剂表面处理增强自树脂水门汀及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牙本质强度。

  • 标签: 自粘接树脂水门汀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 微拉伸粘接强度 粘接处理剂 牙本质
  • 简介:摘要当今粘接剂的发展日新月异,自树脂水门汀是近年来推出的多合一系统,系将酸蚀剂、偶联剂和粘接剂三者合为一体,操作步骤减少为一步的系统,克服了传统树脂水门汀操作步骤繁琐,技术依赖性强等缺点,真正实现一步到位,且均采用双重固化模式,适用于除贴面外所有类型及所有材料修复体的粘固。它的研究应用是牙科技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在牙齿中,牙本质因其特殊的结构一直是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将对这类新型自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的原理、相关成分和作用以及性能进行综述。

  • 标签: 自粘接树脂水门汀, 牙本质, 粘接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中唐空铁列车前挡风玻璃在试件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措施,然后进行相关试件的试验验证,最终解决了前挡风玻璃安装的问题,提高了中唐空铁列车的质量。

  • 标签: 空铁列车  粘接  前挡风玻璃
  • 简介:经典的类间接修复体是在技工室完成的,需要两次就诊:第一次完成暂时修复,第二次完成修复体的。本文描述的是修复体的步骤,包括修复体的试戴、精修完成以及后的抛光,属于类嵌体和高嵌体最新技术的第二部分内容。本文将用两个病例逐步地介绍其临床操作程序;其中修复体和窝洞的处理以及树脂水门汀的选择是重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随着对基本原理的认识以及由于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本文所阐述的简化方法可能为后牙提供一种可预估的修复手段。

  • 标签: 粘接材料 修复体 后牙 间接 树脂水门汀 暂时修复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CAM)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其领域涉及修复、正畸、种植、颌面外科等多学科分支。Takashi等人指出,CAD/CAM技术的普及使口腔医学迈上一条集约、高效、精确、数字化的道路,数字化诊疗模式是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与主流技术,简便快捷地取得高精度的数字化模型是整个数字化诊疗成功的前题与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发展前景[1]。

  • 标签: 扫描技术 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CAD CAM技术 数字化模型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瓷贴面由于具有微创、美观、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口腔美学微创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是保证贴面固位、边缘封闭,并影响修复体临床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瓷贴面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以提高瓷贴面的长期修复成功率,促进瓷贴面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 标签: 美学,牙科 贴面 粘接 专家共识
  • 简介:皮带加热硫化工艺克服以往普通皮带不利因素,有效地解决了皮带接接头易起皮、易撕裂等问题,提高了皮带质量,从而为日常生产运行保驾护航。本文主要就皮带加热硫化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 标签: 硫化 粘接 皮带 技术 设备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无固定焊盘、装配难度较大、不易于返修的类的产品反复摸索和实验出来的一些装配技巧和方法进行总结。使操作人员能快速掌握此类焊接方法,以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减少返工次数。

  • 标签: 焊接时间 温度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