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阿如那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028000

摘要:我国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学生实现认知能力、研究能力的大步跨越,需要强化教学保障,夯实教学基础,稳定教学核心。作为汉语言文学深入研究的重要桥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加大教学实践改革力度,更是顺应了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当下的教育改革要求。在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背景下,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并对学生汉语言文学能力提升,提供切实的知识、思维引导,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内训练的高效性与针对性,以此实现教育教学内驱力的不断提升。本文在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基础上,对教学现状进行了浅层分析,旨在为教育工作者优化教学路径,提供科学指导,以此助力教育环境的不断转变。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引言

作为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既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科目,又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对学生成长为全科型人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汉语言拥有悠久的发展史,在时代背景影响下,对传统文学进行创新的当现代文学应运而生,由于其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强,专业知识覆盖面积较大,要想充分掌握当现代文学特点、学习技巧,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教学制度的持续改革,新时代的新教育环境,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强化自身教学优势,亟需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下突出的教学问题,制定针对性较高的优化方案,在充分体现教育先进性特点同时,保持自身发展活力,以此高质量完成人才培育任务。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及特点

中国当现代文学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体系,其大致可以分为新时期文学、八十年代屋文学、九十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等四个阶段,其体现出了全新的现代社会精神风貌,与传统文学相比,其具有崭新的文学表达特点,充分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思想。

现当代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既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又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与更新,其与文学母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所以当现代文学具有强烈的冲突性与传承性特点。[1]由于当现代文学很好的传承了新文学运动血脉,在新社会环境和新思想中孕育,在开国礼炮声中诞生,在新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因素影响下,现当代文学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代表了无产阶级思想,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社会现实生活土壤的成长过程中,其呈现出了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文学特点。思想解放活动的持续推进,新文学思想的不断注入,为中国文学逐步、彻底突破“工具论”束缚,提供了强劲的思想助推,在新时期发展中,逐步获得了独立地位。文学价值观的科学转变,对新思想的探索,对成功经验的借鉴、思想的持续解放,都使当现代文学朝着风格独特、流派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当现代文学具备极高的多元化特点。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改革必要性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现状来看,在教育内、外环境不断优化背景下,虽然其发展呈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要想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充分凸显自身教学优势,需要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教学不足,并结合学生发展诉求与人才培养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此教育教学要求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能将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推向新的发展轨道。[2]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提升,不仅能提升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能推动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对教、学质量的双向提升,意义非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使教师深入理解“以生为本”、核心素养培育等,新型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模式持续革新前提下,使教育工作者始终保持较高的思想觉悟,对其发现教学新思想,准确定位发展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的体系建设,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现当代文学教育工作,持续深入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模式实用性、多样化的科学保障。对学生而言,教学引导科学性、适用性的提升,能有效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能深挖学生学习潜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其深入知识研究,提供便捷服务,还能为自身知行能力的高效合一,提供强大的思想与知识支撑。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现状

在教育教学新要求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不足,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新颖性,亟需教育工作者认清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完整性较低

作为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有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两大部分组成,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作品代表与文学发展历史,相对与其他科目而言,其学术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要想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面对枯燥而繁杂的学习内容,要想稳步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科学整理教学内容,并抓住课堂教学主线,在深入分析作品核心思想、人文形象特点、作者事迹介绍过程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学素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线,文学发展历程的讲解,不可缺少,但是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在内容安排上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经典作品的分析,而忽视对时间线的梳理,相对排斥对文学史的讲解。教学结构的失衡,导致教师很难精准把握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完整性的降低,对学生综合实力的均衡发展,较为不利。

(二)教学课时总量不足

将所学知识高效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3]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转换,需要充足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并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转化动力,但是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论性较高,学生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众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部分学校会缩减现当代文学史课堂教学时长。理论知识点之间,联系性较强,核心知识点的压缩与提炼,教学课时总量的大量缩减,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相关知识,不能有效厘清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发展史关系,教师无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很难根据过于精炼的知识架构,准确把握教学难点与重点。教与学时间的不充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还造成了部分教学资源的浪费,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知识引导方式较为传统

科学的引导,是实现知识渗透速率稳步提升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大步跨越的基础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着教学引导的核心地位,对学生思考、研究方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在教育趋于成熟化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的引导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特点,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偏理论性的文学史知识,教师往往会采用“满堂灌”的思维引导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此教学模式虽然能稳定教学节奏,但是却忽略了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悖。在对教材知识梳理过程中,通篇讲、师生互动少、知识引导方式单一的教学问题,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传统化,对转变教、学思想,较为不利。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要想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育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稳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与文学涵养,结合人才培育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在新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革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

(一)进行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

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准定位,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厘清教学重难点,还能提升知识引导的指向性与科学性,对教师根据教学主线,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先进性,是教育新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作为汉语文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思想与艺术鉴赏能力,具有显著成效。与以往培育科研人员的传统教育理念不同,当代教育更强调高层次知识的深入普及,凸出知识的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通过对文学史体系的完善,学习与研究技巧的深化引导,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专项训练,综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精准定位,从知识与思维、精神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以此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以专题报告强化课后练习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科学、恰当的课后练习,不仅能强化学生认知,还能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内外习得的有效融合,提供良好服务。[4]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参考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鼓励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训练,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科学整理课外专项阅读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详列专题报告大纲。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演讲,对其专题报告进行立体化点评,并全面检验其课下预习实况,最后根据学习重难点分析结果,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双向提升。

(三)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占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新当代文学史内容不断增加,要想充分掌握核心知识,需要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拓展,教学内容、范围的逐步扩大,对课堂教学时长,提出了新要求。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特殊性,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需要教师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引导,教学模式的切换,教学情境的创建,需要适当的教学铺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课堂教学时长,为了保持课堂教学质量,合理调整授课时长,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难度,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时占有比率,进行适当调整,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在革新教学模式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为其文学鉴赏能力的稳步提升,提供有效服务。

(四)提升课堂教学的融合性

当现代文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想全面了解当现代文学史,首先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融合性,在当现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讲解,通过收集、分析传统文化要素,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在促进当现代文学多元化发展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为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夯实基础。[5]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为桥梁,对中国当现代文学史核心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与有效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以稳步提升其文化素养,辅助学生深刻理解当现代文学内涵,为其立体化寻找学术研究不足,并优化学习模式,提供新思路,在科学解决学习问题基础上,提升自身学以致用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意识与能力。

总结

结合以上观点,在当代教育事业跳跃式发展背景下,要想顺利完成综合性、全科型人才培养任务,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与拓展自身教学优势,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新型知识引导路径,并在多变、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下,逐步提升知识渗透速率,为新型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提供良好服务。为了优化教育教学内循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改革内容需要紧紧围绕学生核心能力、理论素养的均衡发展,并通过进行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以专题报告强化课后练习;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占比;提升课堂教学的融合性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想、知识引导优势,为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供有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全过程式模块化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上),2022(02):95-97.DOI:10.16692/j.cnki.wxjys.2022.02.033.

[2]丛坤赤.问题导向模式(PBL)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4):61-67.

[3]杨华.新疆高校汉语言专业现当代文学教改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9(05):72-74.DOI:10.16692/j.cnki.wxjys.2019.05.032.

[4]巫洪亮.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37(03):38-44.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2.007.

[5]周丽娜,朱友良.研讨式混合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烟台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7,6(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