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与演绎——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与演绎——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

鄢敏

(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湖北十堰 442300)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促进其智力发展,也是进行公民教育类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功能和价值,首先要做到的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事。在演绎这门课程时,要遵循本课程的理念和规律,注重学生体验活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另外,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朝着结构化、情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关键词:功能与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课程演绎;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情绪体验方面的波动性较大,在认知因素以及情感因素等方面无法合理的协调,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使其具备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与此同时,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和教研员在思考并追问:对于学生而言,该门课程究竟是以怎样的定位跻身于初中学科教学中,教师又应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达到育人目标。这两个问题均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阐释

1、发展沿革方面

自建国到1993年之前,该门课程在教学大纲中一直被称之为“政治”,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门课程的名称有所不同,如:“时事政策”、“毛泽东青年时代”、“政治常识”等,但是在这一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时事教育。直到1993年--2003年,该门课程的名称被更改为“思想政治”,其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将范围扩大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国情教育,法律教育等等,由此可见其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人文性以及综合性也更加突出。自2004年一直到2016年,该门课程正式更名为“思想品德”,该时期的课程与之前相比思想性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6年至今,该门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一门与党和国家息息相关的课程,其重在引领学生、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内容构成方面

在更名之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仍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道德、国家法律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公民意识健康心理等进一步发展。

在课程内容建构方面,具体来说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养成自尊自强的意识。同时在集体的生活中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在集体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在集体中不断发展与成长。同时,学生也要学会遵守社会规则,遵守法律秩序,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编教材中还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公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编排教材,并在其中渗透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律相关内容,深化宪法教育,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就课程性质而言,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这门课程是一门道德教育课程,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道德与法律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领悟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以及法律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该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位。

其次,这是一门智力教育课程。在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在教授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最后,这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学生具有法治意识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而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进一步升华。该课程内容既包括公民应当知晓的法律知识,也包括公民应当掌握的社会技能,同时也包括了公民应当在社会中具有的爱国、责任等应有的品行。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演绎阐释

1、教学要遵循课程理念与学生发展规律

教师首先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标,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其具有法制观念等。因此,教师需要对此加以重视,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注重个性化的发展,理论知识会使其感到枯燥,对此教师可以举办一系列校外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前往学校周边的敬老院,在与老人沟通的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尊老爱老的意识,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成效远远高于理论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教学反思与教学评价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复盘与反思,明确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对以往的教学生活进行回望与自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使学生具有某种标准与参照,从而对以往与当下的道德与法治生活进行判断、检测与追问,这是学生良好品性形成的必由之路,也是反思与评价的核心。

3、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实践,这对于学生的道德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感悟,给予学生道德践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渗透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通过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比赛,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讲述身边的关于爱国的所见所闻,使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学习,使其感受更加深刻,由此提高课堂质量,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让学生既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也能够在社会生活进行体验与感悟,思考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同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建构,发现其内在联系,遵循知识的逻辑性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独立性。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究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使得教师身上应当肩负教学的责任与使命,发挥该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如何能够正确演绎这门课程,增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研讨,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35):106-107.

[2]张亚晶.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9):94-95.

[3]刘孝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品位经典,2020,(08):64-65.

[4]刘建德.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与演绎——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