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实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实证研究

姜婷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经典范本。本文梳理了该书的国际传播现状,调查了外籍师生眼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新特点,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实证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持续发表了关于加强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讲话。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中华文化的经典范本。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翻译”为主题词,2015至2023年6月可检索到文献总数为495篇,从2014年的5篇稳步提升到2022年的90篇,研究力度与热度持续加强。其中,杨立学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研究综述-基于重要研究文献(2015-2019)的分析》一文,梳理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的核心期刊英译研究,发现多数研究关注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而少量基于话语分析的研究能将翻译策略和国家形象建构有效整合,呈现出方法科学、角度新颖的特征[1];艾雯,燕勐共同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帮助外界理解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一把“钥匙”,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和感知中国的窗口。这是中国立于时代潮头,顺势而为,积极响应海外需求,主动策划对外传播、宣介中国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2]

二、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国际传播实证研究

(一)调查对象

为进一步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及传播效果,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就读于本校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留学生、外教以及驻外新华社记者共计30人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访谈更有利于目的性的获取较为深入的观点,调查问卷有助于广泛的搜集各类信息和观点,访谈和调查相结合可以弥补双方的不足,以便深入、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在30位受访者中,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也门的外籍师生人数最多为16人,来自非洲和北美的非别为5人和4人,驻外新华社记者5人。其中男性受访者居多,男女比例为6:4。

(二)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与信息传播力

在30位受访对象中,60%以上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相关政治

资讯的,其中有20%来自网页新闻,通过Facebook、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获取相关资讯的人数最多,占总体数量的40%。由此可见,通过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在传播政治资讯方面比其他网络媒体优势更大。此外,通过看电视新闻获取相关信息的人数也较多,为30%。通过听广播、看报纸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信息的人数则较少。

具体而言,在占比40%的社交媒体方面,有一半是通过Facebook来了解本书的相关信息的,其次是微信占比20%,第三大渠道是Twitter等。因此,在校留学生倾向于选择周围中国同学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并获取信息。

在电视频道方面,有30%的受访者选择CCTV-News这个频道,即中央电视台英文国际频道,其次是BBC国际新闻台。由此可见,CCTV-News是在校留学生了解中国政治、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

70%的受访者对习近平以及习近平语录有很宽泛的了解,并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及其大致内容,但有30%的受访者并不了解本书的内容。70%的受访者认为,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对他们了解本书有很大帮助,但有30%的受访者表示媒体报道的帮助甚微。因此,中国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仍存在不足,要深入思考并调查海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及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好。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新特点

(一)传播范围遍及全球

阮东彪进行了分析总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自2014年9月出版以来,至今已多达33个语种,累计发行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受欢迎程度是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3]。对外传播迅速,其英文版自2020年6月出版以来,几个月内就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个大洲的书店发行销售,海外读者关注度很高。

(二)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

第一、成立海外编辑部,实现出版本土化。 2016年3月中国与捷克合作,实施了海外编辑部项目。其次,成立中国图书中心,实现传播本土化。2016 年6月,与波兰合作,成立全球首个中国图书中心。以中国图书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中心定位,以海外科研院所作为中心主要合作对象。第三,开展图书展销活动,使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热销。2017年4月,在柬埔寨举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柬埔寨文版展销月活动。第四,媒体报道,增强国际传播效果。比如2015年9月南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书评会,世界公众人物阅读著作后发表感想,面对面交流并实时报道,国际传播的效果很好。

(三)传播主体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作者,国家主席,利用出访、国际会议等机会向国际社会极力推介中国治国理政思想。二是中宣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外文局等党政部门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联系各国,组织外宣。三是研究学者和语言翻译专家,例如俄罗斯学者塔夫罗夫斯基、德国汉学家南因果等成为该书的研究者。四是外国媒体人。如美国威廉·琼斯、俄罗斯马拉特·阿布哈京等成为宣传者。

(四)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外语课程教学中,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报告、讲话、指示和贺信等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翻译、译文赏析等,通过讨论和比较法选择恰当的单词、分析语言点、语言结构,最后将参考译文呈现给大家,课内反复朗诵、练习并实现内化,可以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小组演讲。有助于提高运用汉语、外语的能力,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开展了针对性实践。这种融合式教学借助具体的事例和当前的时政语境,使学生引起共鸣,有助于学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外语教育融合,达到“外语教学+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润物无声的目标。

四、结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帮助外界理解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一把“钥匙”。通过对本书的国际传播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过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在传播政治资讯方面比其他网络媒体优势更大。同时,在网络媒体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国际传播呈现新特点,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巧妙融合课程思政和外语教育,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杨立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研究综述——基于重要研究文献(2015-2019)的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45-56.

[2]艾雯,燕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翻译[EB/OL].(2021-03-03)[2021-5-25]. HTTP: //world.people.com.cn/nl/2021/0303/c1002-32041228.HTML.

[3]阮东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研究态势[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2):50-55.
作者简介:姜婷(1983--),女,山东青州人,硕士,讲师,从事传媒、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2022-ZXXX-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