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李丽芳

山西省原平市第二小学  034100

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变化,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进行的一种活动。“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有的合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风过树梢.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案例一: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合作学习的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当时引入课题后,我说:“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推导”。我的目的是通过亲自尝试推导公式,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体会转化思想。

开始后,学生马上投入讨论,看起来气氛热烈。我也暗自得意。几分钟过后,讨论的声音慢慢变小,最终“满座寂然”。我以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于是让同学们汇报成果,没想到没有几个同学举手,在我目光的暗示下,终于起来两位优生回来,但答的也是结结巴巴、表达不清,更多的同学面露难色,一言不发。

我生气了:“你们热热闹闹地讨论了那么久,都谈了些什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于是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告终。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反映出合作学习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这些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操作错误所造成的。有效性低主要表现在:

1、合作过急, 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甚至无效。2、合作内容不合适内容太宽泛,学生无从下手,上面的案例中合作内容太大,学生从未有利用转化求面积的经验,教师没有提示或学生未预习过,大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3、合作技能弱, 小组合作时,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无组织无纪律,学习上的强者各自抢着说,而弱者却成了旁观者,有的更是“隔岸观火”——趁机做小动作。,4、缺乏激励措施,有些学生缺乏兴趣,“懒”于合作。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课堂小组合作教学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实践,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再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案例二:

课前每组小组成员已适当搭配,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合作内容:“8个乒乓球中有一个次品(次品比正品轻),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出来?”合作要求: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谁的方法可以保证找出来,并且所用次数最少。这个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称法,并且就最优方法展开讨论。教师宣布开始后,学生认真独立思考,过了一会,有了主动讨论交流声,在组长组织下,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就大家提出的方法进行讨论,得出最优的称法。有些组还自发讨论为什么最优的方法用的次数是最少的?各组有序进行:组长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我逐一巡视,适时指导,同时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展示小组合作记录单,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课后对各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反映出我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上采取的一些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建组。

小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分组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成员一般由4名学生构成为宜。组内成员要搭配,并进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且轮流担任,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状况,有利于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前留空白,合作后要辨析。

教师在要求小组合作前,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或“不劳而获”的现象, 避免“急、短”。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如案例二《找次品》合作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有一定的理解,合作更有深度。合作后要辨析,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难免有问题,这时教师往往要包办代替学生选择、判断,其实不妨仍然让学生进行辨析——对错、优劣,让学生对于所探究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掌握的知识、方法才会更巩固、灵活。。如案例二《找次品》合作交流各自的方法后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为什么这种是最优的,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找次品的原理,发展学生的思维。

4、提供适宜的合作问题,把握合适的时机

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第二.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第三.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第四.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4、适时评价,团体激励,鼓励合作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这种淡化个人意识、个人行为,易于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如对于小组探究学习中,新颖的研究方法、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如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任何教学形式,均有其适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场合,不能武断地认为某种教学方式“无所不能”。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要继续探索,勤于总结,善于发现,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精彩,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