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编织工艺在大班幼儿活动中的开展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民间编织工艺在大班幼儿活动中的开展与实施

仝婧云

南大港第一幼儿园    061103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成为当下教育需要培养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当中,民间手工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并且鉴于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非常丰富的手工艺发展形势,民间编织工艺也是其主要的一部分,因此本文就编织工艺这一手工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编织幼儿;开发与实施

民间编织工艺是我国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手工技术,其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前人的丰富的艺术特色,将编织工艺运用到幼儿教育教学当中,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幼儿的行为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将编织工艺课程融入在幼儿教学当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大作用,其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以及促使幼儿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

一、民间编织手工艺对幼儿园大班教育的意义

在幼儿大班的教学中,运用民间传统的编织工艺进行教学,对于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成长作用不言而喻,其具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职业道德。民间编织是一种更贴近儿童生活的工作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孩子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手工艺术。它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幼儿园班的日常手工活动中,老师们介绍了民间编织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活动中锻炼自己。这将有助于孩子们在编织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工艺的兴趣,并找到自己未来的努力。从而提高孩子的艺术自信心,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民间编织手工艺应用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开发途径

(一)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民间编织手工艺活动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民间编织课程内容时学生们是很难理解老师抽象化的对于该课程的语言描述的。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能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使用通俗的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近的肢体动作以及实际的编织方式进行编织工艺的教学,这样能帮助学生增加对于编织工艺的了解以及学习,当下的幼儿教学中,许多幼儿教师教学主要侧重与对于幼儿的引导或是直接进行教学视频的播放,甚至是直接的进行编织过程的展示,然而这对于没有任何编织技能的幼儿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帮助幼儿进行编织的有效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将编织融入生活,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工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并且对编织技术产生兴趣,进而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传统节日促进学生对于编织工艺的了解,例如春节,教师可以将中国结作为编织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先让学生观察中国结,有一个大体的编织了解,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编织创作,在生活中进行中国结的观察,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而进行自己的创作,最大化的降低抽象理论知识对于幼儿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手工技能,促进幼儿发展。

(二)从幼儿个性特征出发开展民间编织手工艺活动

除却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之外,幼儿的性格特征也是进行民间编制工艺教学的主要入手点之一,因为,幼儿大班的孩子,其身上都有着鲜明的差异性的性格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新课改理念下。幼儿教育应当尊重并且以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主,使得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待遇,所以教师在进行幼儿手工编织技术的教学时应当要以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制定详细的课程,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编织活动在孩子智力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幼儿进行带有个人特征性的工艺品的创作,在具体的创作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细化的进行幼儿的兴趣特点的研究,并却将有着相似的特征的幼儿分划到一组,从而使得幼儿在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中进行合作创作,保护幼儿个性发展。

三、民间编织工艺在大班幼儿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订明确的编织课程目标

当前,虽然一些幼儿园大班开设了编织课程,建立了编织功能室,但由于编织工艺技法性强,且缺少与幼儿认知能力相匹配的编织教育资源,幼儿园大班编织教学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创造性和广泛性,教师大多依靠从互联网搜集视频、购买成人化编织工具书和材料包等方式自主探索教学思路。教师在教授幼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技法太难、幼儿兴趣不高、大部分幼儿完成不了编织任务以及幼儿创意编织的能力较弱等,难以有效开展编织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应当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编织工艺和园本课程的情况,从三个维度制订幼儿园大班编织课程的目标。幼儿园大班编织课程目的的制订包括了幼儿园大班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以及课程评价实施的整个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幼儿的阶段特点,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创设规范化、高质量的,体现平等、自主、和谐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广泛应用生活中的编织资源

将生活化的材料带入幼儿编织课堂,幼儿更容易将所熟悉的生活材料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例如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素材,篮子、毛衣、渔网、围巾、摇椅等营造强烈的艺术氛围,使幼儿能够在田园质朴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直观感受和触摸手工编织品,欣赏其美感,增强幼儿的学习浸润感和获得感。由于编织的技法种类繁多,主要分为搓、绕、穿、编、织、结等几大类。教师和家长在生活中可以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稻草、柳条、芒萁草、布条等,引导幼儿体验编织材料的特殊性和功能性,激起幼儿的创造欲望。不同的编织工艺使编织作品形成丰富多样的纹理图案和造型。教师还应当将易于自主建构的编织技法引入幼儿学习范畴,注意不是直接挪移和照搬,而应删减、改良或创设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需要,符合幼儿审美的编织教学内容。

(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幼儿的手工编织能力

幼儿园大班的主要教学目标则是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其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以此作为幼儿智力以及思维的发展根基,所以在幼儿教学当中,幼儿教师也要注重幼儿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举办编织工艺教学活动,以有趣的编织工艺吸引幼儿参加活动进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示编织工艺,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渗透五大领域

教师将编织活动融入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选择内容。编织课程的简单分类强调了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和渗透,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解决生活中的编织技艺应用问题,例如利用“过山洞”“开火车”的游戏,带领幼儿玩绕线、穿洞洞的编织游戏;创编绳结儿歌,教给幼儿自己穿鞋带、绑鞋带等生活小技巧;通过扮演爸爸、妈妈买年货,运用绳结制作环保网兜购物袋,为“宝宝”树立绿色环保理念的主题;教师为幼儿提供绳索,让幼儿利用编织技术制作攀爬工具,或者用绕线的方法制作迷宫玩具等。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生活小物品或小玩具,幼儿不断丰富创作内容,体验编织创作的乐趣。编织活动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幼儿逐步掌握稀疏渐变、间隔变化、图案组合、立体编织的技巧和规律,编织出富有个性创意的作品。

结束语:总之,在幼儿大班的编织内容教学中,帮助幼儿进行我国丰富文化内容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创设,充实学生的直接感知以及实际体验等,进而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幼儿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学习,促使幼儿未来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郑亚男.让传统文化滋润幼儿的心田——以编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例[J].天津教育,2020(24):123-124.

[2]刘光玫.对教学模式的反思——以高职幼儿趣味美工课程编织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27-129.

[3]余惠平,陈雨薇.提升幼儿在编织活动中与材料互动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0(17):24-25.

[4]文铭婕.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李婷.浅谈幼儿在编织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