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炸药包”的少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1

手握“炸药包”的少年

裴瑞君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今天收到了一张来自远方的贺卡。打开卡片映入眼帘的是几行刚劲有力的大字:

“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在那一年中对我的包容与关怀。那一年让我知道,我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容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除此以外我们没有什么分别。那一年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中学时代。今天我上了高一级的学府,谢谢老师对我做的一切。教师节来临之际,寄上我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贺卡带我回想起它的主人公小吉。

第一次和小吉见面的场景,是他们班上的第一节心理课。为了让同学们尽快互相熟悉,尽早融入集体,我设计的课程主题是“我的名片”。

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设计名片。设计好以后小组内分享。小组分享结束后,每组再出一名同学在全班分享。

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吉没有为自己设计名片。在组内讨论时,他也是默默听着没有发言。等全班分享的时候,我邀请他起来分享自己的名片。他站起来,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还没等他回答,班里另一位学生便热情大声地说:“老师他叫XXXX.XXXX.XX。”声音未落,一只厚厚的黑皮笔记本已经砸向这位抢答的同学,没有砸到说话的同学,却砸到了旁边同学的头上。砸蒙了同学,砸蒙了我。全班瞬间鸦雀无声,这也是我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

我反应过来,迅速走到被砸学生旁询问,这位学生说自己没事。我又走到小吉旁边,他仍然站在那沉默。我语气缓慢地问他:“当同学说出你的名字时,你是不是特别的愤怒生气?”他还是保持沉默。

我问班里其他同学,这种现象是不是第一次发生。同学们说:“不是,只要大家提他的全名,他就生气打人。”我接着又问这位同学:“你是否介意大家喊你的全名?”他依然一声不吭。我再问大家,喊他什么他会回应并且不生气。同学们都说:“他让我们喊他小吉,我们喊他小吉的时候,他就高兴的答应。”

心理教师特有的敏感让我知道,在小吉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民族和名字,曾经受到伤害。

看到全班同学都沉默着,我和大家说,有人喜欢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有人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小吉不喜欢大家喊他全名,他喜欢大家喊他小吉,大家已经知道了他的喜好,那以后就直接叫他小吉;跟别人介绍他的时候也介绍“小吉”这个名字,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同学们齐声说:“明白了。”

处理完这个突发状况,小吉依然不愿意介绍自己。我就让其他同学做自我介绍。

下课后我留下小吉,同理了小吉的愤怒,生气的情绪,同时也说了砸人行为的危险性,以后有什么不高兴要说出来,这样大家就知道了。一直沉默的小吉冒出一句,“那让他也来砸我一本好了。”说完扭身就走了。

这是本节课他唯一的一句话。

课后我向课代表了解到,平时他情绪还是很平静的,就是话不多,不太和同学交往,只要不叫他的全名,他就不会这么情绪激动。又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吉是一个维吾尔族少年。

我在想,少年这么怕别人叫他全名,是不是这个名字曾经带给他很多的歧视,排挤,孤立,乃至伤害呢?总之,这个全名等同于不好的感受,会令他生气。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他的沉默,拒绝与人交往。

后来,在我的每一次课上,都会对小吉多加一些关注,特别是游戏活动中,我都会鼓励他和大家在一起,一起行动,一起想办法,一起失败,一起挨罚,一起成功,一起接受奖励……

经过一次次活动,小吉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我看到他渐渐会和男孩子们一起进进出出,说说笑笑,当初高悬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我知道他融进了这个集体,真正成为了集体的一员。

一年的课程很快结束。之后在操场、在课间也经常碰到小吉,看他和同学一起说说笑笑,看到他有固定的玩伴。我知道小吉顺利走出来了,他也是一个火一样的少年了。

与小吉最后的一次对话,是在他升入高三时。我笑着问他:“现在同学叫你的全名,你还‘炸’吗?”他说:“我依然不高兴,不过我能控制自己情绪了。”

这一刻我很为他自豪,他终于把“炸药包”的引线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看着贺卡上刚劲有力的字迹,我依稀看见小吉阳刚快乐地和同学一起嬉戏在更高学府的校园里。我知道,小吉他正自信地走在成长路上。

          (作者: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裴瑞君 19943485719)

注:本文主人公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