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分析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本土化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分析与探究

李洋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  天津  301702

摘要:本文在本土化积极心理取向下,通过心理理论的探索、心理主题的选择、心理课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反思与总结,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详细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本土化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探索,并明确提出过“中国心理学要走自己的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受到重视,我国学生出现大多的心理问题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与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密不可分的,而积极心理学注重构建人类内在的积极情绪和心理品质,是符合社会潮流的学科,因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活动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最适合我们中国青少年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以一节区市级心理优质课《人生这张“好坏”牌》为例,以本土化的积极心理为理论背景,分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一、心理理论的探索

本土化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活动课理论

在以往的研究中,本土化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指以儒道释,尤其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提取凝练传统文化中对当前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吴知凡(2020)年通过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将幸福作为终极追求目标,与儒学的情感本体主张高度契合,杨德森教授等人深入研究了中国道家的思想, 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张亚林, 杨德森, 1998),并在临床上反复调研取得良好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也随处可见,如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作品《象与骑象人》中多次肯定并引用中国古老的智慧,并坦言“只有在中国,这种关于生命、矛盾和社会的透视才达到它(所有时期最伟大的观点-阴阳观)发展历程的最高峰。

据笔者目前有限的了解,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五部曲》系列作品;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系列哈佛幸福课;清华大学彭凯平、赵昱鲲的系列积极心理学课程与书籍;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以及其他该领域学者的相关心理学理论。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将塞利格曼和乔纳森·海特的积极心理理论观点、儒家渗透的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道家顺其自然、尊重规律的观点进行融会贯通。

二、心理主题的选择

本节课心理主题的选择综合参考了三个方面:

第一,选题首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和日常咨询,发现在高中生群体中经常会出现学习上稍有不顺便轻易放弃努力的现象,也同时存在与自己过于较劲,无法接纳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现象;

第二,选题紧扣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对于高中学段的心理指导要求,明确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理论观点“人要活得幸福,就要区别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事情,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纳那些不能改变“;儒家渗透的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道家顺其自然、尊重规律的观点;将它们进行融会贯通作为理论指导。

从本节课的探索上,也基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分析,结合课前的学生实际调查、日常心理工作反思、《纲要》、积极心理学以及儒道理论选取适宜高中阶段学生,能够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的主题。

三、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的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在为总体的教学目标服务,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同时要注意在活动的细节中处处渗透心理学的理念尤其也要关注本节课本土化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念落实。

除此之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每一个环节都要避免说教式的学科味和德育味,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拥有体验和领悟的“心理味”。

(一)热身活动阶段(彩色十六七)

热身活动是心理课的起点,学生的兴趣以及本堂课的基调往往会在这个环节形成,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关注:

第一,这个环节应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探索欲、可以是兴奋感,也可以是内心的感动,无论哪种情感应该是让学生愿意跟随课堂继续探索。

第二,热身活动除了热闹或温情体验之外,更要兼顾活动与主题的紧密联系,紧扣主题,把握活动的时间。

第三,热身活动通常会通过身体律动操、小故事、具象化艺术表达、情景剧、设定特殊情境等方式导入。

(二)过渡活动(人生重启)

本环节承接上一阶段的主题内容,进一步展开对主题的思考,通过对本环节的分析,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第一,可以选择设置想象情境完成,这里的设置应该满足既能够引发学生较强的对本主题的自我体验与领悟,同时也能在情境设置中生成超出教师想象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借助这些新的生成资源 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引导。

第二,过渡阶段往往会设计学生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需要真正的发挥小组成员内部合作与讨论的集体成果,让同学们在合作中想要合作、愿意合作,并可以在合作中收获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启发、情感的触动,感受到合作本身带来的真正意义。

第三,心理的活动可以采用改编故事、视频、心理剧、小品、案例、心理辩论、模仿秀等方式呈现,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有触动感、有启迪作用的活动形式来进行有效展示或引导。

(三)主体活动(原来并非如此)

主体活动进一步深化过渡阶段的主题讨论,是整个课程中价值和态度引导的关键阶段,通过设计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本环节采用了截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借助两个女孩的不同对比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真实的、符合当今社会背景的、贴合学生生活的资料往往能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反复研究案例,对于案例素材的使用要巧妙、干脆利落、恰到好处、循序渐进,每一个原则都需要扎实落实在素材的运用中,可以借助剪辑技术对材料进行改编,用音视频结合的方式,以精心安排的顺序借助希沃软件来完成学生的深入领悟。

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整个课堂中传递出的真诚、尊重、接纳、热情、幽默、具有同理心的态度,语气沉着冷静、娓娓道来、条理分明、语言简洁,将心理味道贯彻在举手投足之间,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积极引导学生的体验,而在态度、理念和价值观的言语引导中要科学、准确、清晰。

(三)总结分享(我的人生卡牌)

本环节是课堂最后的总结与升华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所有环节会带来学生对本环节的巨大兴趣,在此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借助学生在本次课中的反思与领悟,教师再进一步深入引导,升华与延伸主题,将封闭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更广泛、更长久、更深刻的课外生活乃至人生领域,课堂虽已结束,但好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热情洋溢、回味无穷、探索不止的。

本次主题活动设计让笔者感受到身为一线心理教师的我们有着太多需要持续精进的知识与技能,理论知识的夯实、教学理念的琢磨、活动环节的反思、个人心理课堂特色的建构需要我们用时间逐一突破,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 宁波出版社.2012.

[2]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吴知凡.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刍议[J].心理月刊,2020,20:48-51

[4]张亚林,杨德森(1998).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3),61-63.

作者简介:李洋(1988.10-)女,汉族,山西运城,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单位:武清区崔黄口中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任务项目“儒家价值观与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BZX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