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的自我评定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的自我评定和护理

杨红瑞   杜慧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的自我评定和护理方法,以提高营养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60例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访,分析了他们的营养状况、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并比较了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之间的差异。本文发现,隐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水平较低,且与显性营养不良患者有显著差异。本文建议,隐性营养不良患者需要加强对自身营养状况的认识和监测,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和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营养状况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隐性营养不良;显性营养不良;自我评定;护理

1 引言

营养不良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营养物质长期摄入不足、过度或失衡,导致机体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1]]。营养不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蛋白质营养不足、维生素或矿物质不足、超重、肥胖以及与饮食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2]]。目前,关于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于隐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的研究更为匮乏[[3]]。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60例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探讨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的现状、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其对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营养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60例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访,分析了他们的营养状况、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并比较了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之间的差异。

2.1 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了儿科营养筛查评分(PNSS)、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标准(ICFI)1及自制的护理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质指数、主要营养素缺乏、主要病症或并发症等;第二部分是患者的自我评定,包括对自身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主观判断,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从1分(非常不满意)到5分(非常满意)进行评分;第三部分是患者的护理行为,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补充剂、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从1分(从不)到5分(经常)进行评分。该问卷的内容和形式经过了专家的评审和修改,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87,效度系数(KMO)为0.82。

3 结果

3.1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水平

本文对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水平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水平

营养不良类型

自我评定

护理行为

隐性营养不良

3.12 ± 0.65

3.25 ± 0.72

显性营养不良

3.67 ± 0.59

3.83 ± 0.68

3.2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差异

本文对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差异

变量

t值

p值

自我评定

-3.76

0.001

护理行为

-3.42

0.002

3.3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与其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情况的相关性

本文对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与其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与其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情况的相关性

变量

营养状况的改善

健康状况的改善

生活状况的改善

自我评定

0.52**

0.48**

0.45**

护理行为

0.57**

0.53**

0.50**

**表示相关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

4 讨论

本文发现目前学龄前儿童营养健康现状有待优化,部分儿童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饮食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10]。隐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认知和护理水平较低,且与显性营养不良患者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结构失衡和不良饮食行为[10]有关。隐性营养不良患者由于体重正常或超重,可能不易察觉自身的营养问题,也可能缺乏对自身的营养状况的关注和监测,从而导致自我评定的低下和不准确。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度提升,积极的通过网络宣传何为显性营养不良,何为隐性营养不良,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以提高家庭的掌握度。定期在社区开展隐性以及显性不良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讲座,改善饮食习惯,增强家长教育,提高社会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有利于降低该病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已经诊断为隐性或者显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通过以家庭为中心延续性护理的模式,跟踪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给予有效的引导,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儿家庭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与其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情况都呈正相关,说明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家庭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越高,其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越大。这可能与自我评定和护理的作用有关。自我评定可以帮助患者家庭了解自身的问题和需求,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参与度,促进自身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4]]

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家庭的自我评定和护理行为的水平都处于偏低水平,说明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都有一定的自我评定和护理的意识和能力,但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本文建议,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都需要加强对自身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自我评定和护理,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体而言,隐性营养不良患者需要加强对自身的营养状况的认识和监测,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和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营养素的缺乏和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6]。完善社区妇幼营养监测工作,建立健康监测档案。显性营养不良患者需要加强对自身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补充和保护,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和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能量和蛋白质的不足和急性病的危险和损伤[7]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60例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探讨了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的自我评定和护理方法。以提高营养不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自我评定和护理的水平和效果,以及促进隐性和显性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毛萌,江帆.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李传行,孙会青.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养状况的影响[J].妇儿健康导刊,2023,2(7):174-176.

[4]蒋玉立.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与营养均衡的重要性[J].广东东安全生产,2022(2):21-22.

[5]陈思佳,沈欣,郭若宜,等,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对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5):769-771.

[6]候芳,陈艳琳,郭青,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2):237-239.

[7] Allen B, Saunders J. Malnutrition and undernutrition: Causes, consequence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 Medicine, 2023.

[8]张琼,于建斌,刘莉娜等.COL7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家系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36(11):1126-1130.

[9]李美,陈晓飞. 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患儿的营养支持护理[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2):132-135.

[10] 惠希彩.学龄前童营养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食品安全导刊2023,(3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