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并同期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16例患者资料。观察术后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6例患者中,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12例行补救性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基底动脉(BA)4例,椎动脉颅内段8例,椎动脉起始部4例。15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为79.0(72.3,109.3)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栓子远端逃逸。2例术后48 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入院改善≥4分。9例预后良好(术后3个月mRS评分0~3分),4例死亡。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急诊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卒中 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平板CT 高密度征 出血转化 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