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MRI序列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后脑组织转归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行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的45例AIS患者,应用影像后处理软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内随访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术前ADC值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ADC值对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均存在术前DWI上病变逆转区和脑梗死增加区。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的术前ADC值依次增加,分别为0.555×10-3(0.515×10-3,0.608×10-3) mm2/s、0.637×10-3(0.600×10-3,0.728×10-3) mm2/s和0.948×10-3(0.907×10-3,0.950×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ADC值预测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准确度为87.1%(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68~0.875,P=0.000),最佳ADC临界值为0.57×10-3 mm2/s,其预测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68.3%。结论AIS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不同转归脑组织的术前ADC值有明显差异,其可用于预测AIS患者脑组织的最终影像结局。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病变逆转 脑梗死增加 表观扩散系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平板CT 高密度征 出血转化 血管内治疗
  • 作者: 林枫 张鸿运 贺迎坤 张鹏 李天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神经外科、河南省神经介入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脑血管介入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脑血管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时首通效应(FPE)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并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4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进入研究,根据首次取栓后血管是否完全再通将患者分为FPE组(186例)和非FPE组(220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明确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项因素预测FPE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侧支循环等级分布、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FPE组患者相比,FPE组患者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明显升高,股动脉穿刺到再通时间明显缩短,血管再通比例、使用球囊导引导管比例明显升高,造影剂外渗比例、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死亡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686,95%CI:1.131~3.491,P=0.017)、入院ASPECTS评分(OR=0.143,95%CI:0.094~0.220,P<0.001)、NLR(OR=1.722,95%CI:1.413~2.098,P<0.001)和PLR(OR=1.007,95%CI:1.003~1.014,P<0.00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及多因素联合(性别+入院ASPECTS评分+PLR+NLR)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0.17、0.71、0.77、0.91;NLR在单因素预测FPE时效能最高,截断值为5.86时,特异性为83.3%,敏感性为62.3%。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LR较高易导致机械取栓治疗时FPE失败。

  • 标签: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首通效应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机械血栓去除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能显著降低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了解使用BGC的血栓去除术的疗效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首次接受Solitaire支架开通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采用球囊导引导管和采用普通导引导管的患者分为球囊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被试术前状况、术中情况和术后90 d内临床结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的取栓术的取栓次数显著少于使用普通导引导管的取栓次数。球囊组被试的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机械取栓手术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相比于使用普通的导引导管具有优势,能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

  • 标签: 球囊导引导管 急性前循环闭塞 机械血栓去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明确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率和死亡率;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88.2%)成功开通,手术时间为(97.41±54.58) min,取栓次数为(1.91±0.75)次。4例患者(11.8%)发生远端栓塞;非症状性出血3例(8.8%)、症状性出血3例(8.8%);7例(20.6%)发生脑疝;死亡5例(14.4%)。90 d随访期内13例(38.2%)预后良好,21例(61.8%)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负荷量评分、DWI梗死位置、DSA闭塞部位、术前静脉溶栓、脑疝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OR=0.817,95%CI:0.682~0.980,P=0.029)、血栓负荷量评分(OR=5.981,95%CI:1.827~19.575,P=0.003)、DSA闭塞部位(OR=0.031,95%CI:0.003~0.311,P=0.003)、术前静脉溶栓(OR=0.092,95%CI:0.010~0.838,P=0.034)是影响急诊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后预后较好。低NIHSS评分患者、高血栓负荷量评分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直接行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相对更好。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 前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中使用替罗非班与未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等差异。结果共计纳入173例患者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替罗非班组87例,非替罗非班组86例,替罗非班组中后循环(39.08% vs 25.58%,P=0.034)、糖尿病(24.14% vs 10.47%,P=0.026)比例显著高于非替罗非班组,非替罗非班组中房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01),两组患者手术再通率及随访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并发症未见差异。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盐酸替罗非班 血管内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