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鼻咽是一种与EB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鼻咽在接受现代调强放疗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高危患者和复发/远处转移鼻咽(R/M-NPC)患者的疗效成为治疗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取得进步。随着对EBV抗原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免疫治疗在R/M-NPC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将成为初治高危鼻咽临床研究的重点。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临床Ⅱ期鼻咽患者的预后。尽管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指南推荐临床Ⅱ期鼻咽使用同步放化疗策略,但该证据多基于二维放射技术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调强放疗技术条件下是否需要联合化疗仍值得探讨。本文综述了临床Ⅱ期鼻咽化疗的研究现状,多个研究表明同期、辅助、诱导化疗均未能提高疗效,但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临床Ⅱ期鼻咽存在异质性,部分研究发现高危患者可从化疗中获益。如何区分临床Ⅱ期鼻咽中的高危患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转移淋巴结特征以及EB病毒DNA、炎性标记物等因素对筛选高危患者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结合多种肿瘤特征的预测模型似乎能更好发现高危人群,指导高危Ⅱ期鼻咽的治疗决策。

  • 标签: 鼻咽肿瘤 调强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训练放疗计划个体化三维剂量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建立计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9已临床实施的早期鼻咽同步加量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提取7个几何特征,包括各危及器官(OARs)到PTV、加量靶区和外轮廓的最小距离,及4个坐标位置关系特征。训练(89)并验证(1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模型;然后基于该预测模型建立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以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为质量控制指标,通过标准为人工计划和预测剂量差别≤10%。采用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计划,对该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测试。结果18个头颈部OARs的主要剂量学指标,预测剂量与专家计划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预测结果与专家计划相比,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的差别均控制在1.2 Gy以内。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计划均达到常规临床剂量限值的要求,而利用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检出1计划的脊髓、脊髓危及器官的计划体积(PRV)、脑干和脑干PRV剂量限制有待改善。根据模型预测值重新优化计划后,脊髓和脑干D2%分别降低了8.4和5.8 Gy。结论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能克服统一性剂量限值未考虑患者特异性的缺陷,可提高个体化计划质量和稳定性。

  • 标签: 放疗计划 剂量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 质量控制 鼻咽癌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反卷积神经网络(DDNN)自动分割技术,探讨其在鼻咽靶区和危及器官(OAR)辅助人工勾画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已完成治疗的800鼻咽患者的CT信息,构建基于DDNN算法的端到端自动分割模型,选取10新的鼻咽患者作为研究测试集。通过比较10名初级医师在自动勾画基础上辅助人工勾画(DLAC)与单纯人工勾画(MC)的精确度系数(DICE)、平均一致距离(MDTA)、变异系数(CV)、标准距离偏差(SDD)、勾画时间等参数以评估自动勾画的效果。结果在DLAC组,GTV、CTV的DICE分别为0.67±0.15、0.841±0.032,MDTA分别为(0.315±0.23)、(0.032±0.098) mm,显著优于MC组(P<0.001)。除脊髓、左右晶体、下颌骨外,DLAC组其他OAR的DICE高于MC组,其中下颌骨最高,视交叉最低。此外,相较MC组,DLAC组GTV、CTV、OAR的CV、SDD均显著降低(P<0.001),总勾画时间节省63.7%(P<0.001)。结论与MC相比,基于DDNN建立的DLAC能更为准确地实现鼻咽GTV、CTV和OAR的勾画,可大幅提高医师工作效率及勾画一致性。

  • 标签: 自动勾画 靶区 危及器官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下咽是头颈部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25%~35%。由于下咽重要的位置与功能,器官功能的保全与生存的提高同样重要,综合治疗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模式不断更新,患者生存以及器官功能保全率逐渐升高。近年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下咽治疗中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综合治疗的进展以及最近的临床研究热点。

  • 标签: 下咽肿瘤/放射疗法 下咽肿瘤/综合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原发不明的颈部转移性(CCUP)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随着PET-CT、分子病理学、内镜等辅助检查的发展和放疗技术的进步,这类疾病的诊治水平逐渐提高。手术和放射治疗是CCUP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因CCUP发病率较低、异质性大,目前仍缺少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在治疗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近年CCUP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原发不明颈部转移癌 肿瘤诊断 手术疗法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高危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搜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2-2018年间的下咽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检查,并且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26,所有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5%,最常见的区域为Ⅱa区,其次为Ⅲ、Ⅱb、Ⅳ、Ⅶa (咽后)、Ⅴ区。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21.5%,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GTVp>47 cm3、GTVnd>22 cm3与咽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值为0.002、0.020、0.003、0.023)。结论下咽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大肿瘤负荷患者容易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具有以上高危因素患者推荐临床靶区勾画时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

  • 标签: 下咽肿瘤 淋巴结转移,咽后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探索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94初治下咽患者,分析其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组别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6.9个月,594名初治下咽患者中,216发生第二原发性肿瘤,总发生率为36.4%,其中22.2%(132/594)为同时性,14.1%(84/594)为异时性。上消化-呼吸道黏膜为最常见累及部位。相比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同时性原位和异时性原位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2.2%∶44.5%(P=0.958)、62.2%∶44.5%(P=0.240)。下咽合并同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组的生存明显差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组,5年OS率为27.2%∶44.5%(P=0.001);下咽合并异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5年OS为50.2%∶44.5%(P=0.587),但第二原发性肿瘤仍占全组死亡原因的42.5%。结论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概率较高,合并食管/胃原位以及异时性第二原发者不影响下咽患者的预后,而合并同时性第二原发者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为合并异时性第二原发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 标签: 下咽肿瘤 肿瘤,继发原发性 放射疗法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