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 标签: 肝肿瘤 肝中叶 肝切除术 三角模型 手术路径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行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的13例翻型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47.2岁;采用改良的Takakura分期对关节炎分期:2期3例,3a期4例,3b期6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足部功能指数(F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炎Takakura分期、背伸、跖屈角度及整体活动度(ROM)、胫骨远端关节面正位角(TAS)、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TLS)及距骨倾斜角(TT)。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9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86.5±8.0)分]、FFI(14.5±1.6)、VAS评分[(1.5±1.0)分]、Takakura分期(2.7±1.3)、ROM(39.4°±8.0°)、TAS(92.4°±6.0°)、TT(3.7°±4.4°)较术前[(68.3±14.4)分、43.7±3.0、(4.2±1.4)分、3.2±0.8、43.3°±7.6°、78.2°±8.3°、7.0°±5.1°]显著改善,背伸角度(10.9°±4.4°)较术前(13.6°±5.1°)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跖屈角度(28.5°±5.2°)、TLS(78.1°±5.3°)与术前(29.7°±4.6°、77.8°±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翻型踝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炎进展和功能,但可能会对背伸功能造成影响。

  • 标签: 踝关节 关节炎 活动范围 关节 截骨
  • 简介: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临床大多数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动脉瘤所致,随着CT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尤其是64层螺旋CT的问世,使该病的检出率已明显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该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与常规DSA相比,两者互有短长,本文将就头部CTA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作出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应用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转位在拇指近节基底撕脱离断再植中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们共收治拇指近节基底撕脱离断8例,其中完全离断7例,不完全离断1例,离断拇指双侧指固有动脉均自近端抽出。完全离断拇指一期选择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转位重建拇指血运;不完全离断拇指一期选择静脉游离移植桡动脉转位重建拇指血运,术后18 h出现动脉危象,行血管探查,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转位重建拇指血运。结果术后再植拇指全部存活,伤口Ⅰ期愈合,术后6~8周指骨骨折愈合,拔除克氏针。术后随访时间为6~9个月,平均8个月。再植拇指指腹饱满,指体无明显萎缩,外展及对掌活动自如。指端感觉恢复至S5 1例,S4+ 4例,S3+ 3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可1例。示指功能正常。结论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解剖恒定,重建离断拇指血运疗效肯定,且术中体位舒适,操作方便。

  • 标签: 再植术 拇指 动脉转位 旋转撕脱离断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平阳霉素瘤腔注射结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2例患者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结合手术切除,术前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治疗过程,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术后护理重点做好出血、感染、平阳霉素疗效的观察及其防治护理。结果10例治愈,8例基本治愈,3例好转,1例血管瘤侧颜面部肿胀。少数患者有发热和胃肠道不适,无患者出现肺部症状、并发局部溃疡坏死或过敏反应。结论平阳霉素瘤腔注射结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应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瘤 平阳霉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经胃管早期肠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共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序列数为基础,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鼻空肠管下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经胃管早期肠营养支持。对比分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生物标志物指标;营养指标;症状缓解时间;经口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经胃管早期肠营养支持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指标;营养指标;症状缓解时间;经口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胃管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 生物标志物指标 营养指标 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瘘专项护理干预对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血管阻力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3名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27名)和专项组(26名)。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专项组予以内瘘专项护理。将两种方法的应用结果进行比对,并分析。结果 专项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92.3%(24/26)显著高于常规组77.8%(21/27),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内瘘专项护理干预 肾病终末期 血液透析 血管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信迪利单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顺铂加紫杉醇或顺铂加5-氟尿嘧啶)作为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背景2018年12月14日至2021年4月9日,国内66家研究中心,国外13家研究中心。受试者659例未曾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成年(≥18岁)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干预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每3周接受1次信迪利单抗或安慰剂(体重<60 kg者3 mg/kg,体重>60 kg者200 mg)与顺铂75 mg/m2和紫杉醇175 mg/m2的联合治疗。本研究经修订,允许研究者选择顺铂联合紫杉醇或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800 mg/m2,第1~5天连续输注给药)化疗方案。主要结局指标所有患者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联合阳性评分≥10的患者总生存期。结果659例患者随机分配至信迪利单抗(n=327)或安慰剂(n=332)联合化疗组。659例患者中有616例(93%)接受了信迪利单抗或安慰剂与顺铂和紫杉醇联合治疗,有43例(7%)接受了信迪利单抗或安慰剂与顺铂和5-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期中分析显示,在所有患者(中位总生存期16.7 vs 12.5个月,风险比0.63,95%可信区间0.51~0.78;P<0.001)和联合阳性评分≥10的患者(17.2 vs 13.6个月,0.64,0.48~0.85;P=0.002)中,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总生存期均优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所有患者(7.2 vs 5.7个月,0.56,0.46~0.68;P<0.001)和联合阳性评分≥10患者(8.3 vs 6.4个月,0.58,0.45~0.75;P<0.001)的无进展生存期。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组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为321/327例(98%),安慰剂联合化疗组为326/332例(98%)。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安慰剂联合化疗组中,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0%(196/327)和55%(181/332)。结论与安慰剂相比,信迪利单抗联合顺铂加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显著改善了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信迪利单抗联合顺铂加5-氟尿嘧啶也显示出类似的获益。临床试验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374813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时双重触发与肺气体异常移动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全麻术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且模式为PSV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阻抗成像(EIT)对患者进行监测,同步采集患者气道压力-时间波形、流速-时间波形、总体及各个分区的阻抗值-时间波形进行离线分析。测量吸气初肺气体异常移动的容积,并将其定义为钟摆容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进行双重触发的识别,观察正常呼吸和双重触发初次呼吸、双重呼吸和双重触发后正常呼吸的钟摆容积。根据双重触发的发生频次将患者分为重度(≥1次/min)和非重度双重触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各种类型呼吸的钟摆容积、呼吸力学参数以及临床转归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采集分析9 711次呼吸,(243±63)呼吸/例,其中222次呼吸(占2.3%)被识别为双重触发,双重触发识别的Kappa一致性系数为0.964,95%可信区间(95%CI)为0.946~0.982。在222次双重触发中,有7次(占3.2%)无法测量钟摆容积,但EIT提示确实存在肺气体异常移动现象。最终测量了215次双重触发的钟摆容积,同时还标识了400次有代表性的正常呼吸(每例患者随机选取10次正常呼吸)作为对照。与正常呼吸相比,在双重触发过程中,初次呼吸、双重呼吸和双重触发后正常呼吸的钟摆容积均明显升高〔mL:3.0(1.4,6.4)、8.3(3.6,13.2)、4.3(1.9,9.1)比1.4(0.7,2.8),均P<0.05〕。重度双重触发组患者正常呼吸的钟摆容积和双重呼吸的钟摆容积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组〔mL:1.8(0.9,3.2)比1.1(0.5,2.1),P<0.001;8.5(3.9,13.4)比2.0(0.6,9.1),P=0.008〕,呼吸频率亦明显高于非重度组(次/min:20.9±3.5比15.2±3.7,P<0.001)。两组其余呼吸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转归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SV通气过程中,发生双重触发时更容易出现肺气体异常移动现象,双重触发越频繁,这种现象越严重。正常呼吸和双重触发的高钟摆容积以及快呼吸频率与双重触发的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压力支持通气 双重触发 电阻抗成像 钟摆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对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04月-2021年02月本院纳入的9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所有患者均展开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对比血肿形态规则组,血肿形态不规则组的GCS较低,NIHSS评分较高;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6.67%,差异显著(P

  • 标签: 脑出血 头颅CT血肿形态特征 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