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移位股骨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 min]、出血量[(59.4±13.2) ml]、住院时间[(10.2±2.1) 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 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 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 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移位股骨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标签: 半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是否可以预判C5神经根麻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颈椎病患者897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51例,其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59.3±8.2)岁。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时间、受损后三角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损伤后EMG的变化;结合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没有恢复组;并按损伤后不同的时间点(≤6周、6周至6个月及≥6个月)进行亚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共27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患者接受了连续的EMG检查。在损伤≤6周的EMG检查中出现≥+2的纤颤的患者,其肌力将不太可能恢复,阳性预测值(PPV)为89.3%。损伤后6周至6个月间进行的EMG检查,与部分恢复组的患者比较,完全恢复组的患者检测到正尖波(55.6%和0%)的可能性更小(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募集相异常(88.9%和0.0%)的可能性更低(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更少出现运动单位电位(MUAP)时限增宽(66.7%和0.0%,Fisher精确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后6周至6个月在检查中的募集相检测为干扰相的患者有可能完全恢复的PPV为89.7%。结论EMG可早期识别并预判C5神经根麻痹后可能出现的完全、部分或没有恢复等情况,对于早期判定功能不可能恢复的C5麻痹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5神经根麻痹 肌电图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