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4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11例,未合并房颤组35例。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量指数,以及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取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的室间隔基底部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和心肌纤维化百分比。结果合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积指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8.94±7.60)%,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1.07±6.13)%(P<0.01);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348±54)个/mm2,明显低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519±185)个/mm2(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全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以及合并房颤组、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均与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微血管密度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合并房颤者的微血管密度较未合并房颤者明显下降,微血管密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晕厥单元对提高疑似晕厥患者诊断效率和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35例疑似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晕厥单元建设前)就诊者109例,2019年5—10月(晕厥单元建设后)就诊者128例。参考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和《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根据《中国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建议》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晕厥单元建设。比较晕厥单元建设前、后患者的检查阳性率、治疗情况、治疗费用;就诊后1年门诊分别随访到67例和104例患者,比较门诊随访率、复发率、再住院率、就诊满意度、生存质量。结果晕厥单元建设后倾斜试验[61.90%(78/126)]、动态心电图监测[64.29%(81/126)]、运动试验[7.14%(9/126)]、有创电生理[40.48%(51/126)]、心脏影像学检查[9.52%(12/126)]、24 h血压监测[55.56%(70/12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4.95%(49/109),36.70%(40/109),5.50%(6/109),10.09%(11/109),2.75%(3/109),40.37%(44/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9.28、23.11、6.93、28.18、15.85、11.61,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病因诊断率为87.30%(110/126),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的77.06%(8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70,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从发病到心脏评估的时间[(3.68±1.93)h]、住院时间[(6.17±1.52)d]均明显短于晕厥单元建设前[(7.31±2.64)h,(10.83±2.09)d],住院率[3.17%(4/126)]、院内病死率[0.79%(1/126)]及治疗花费[(4.91±1.14)千元]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8.26%(9/109),2.75%(3/109),(7.05±2.53)千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9,P<0.01;t=8.62,P=0.02;χ²=15.83,P<0.01; χ²=10.03,P<0.01;t=6.17,P=0.03)。晕厥单元建设后门诊随访率[82.54%(104/126)]、就诊满意度[91.35%(95/104)]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61.47%(67/109),[64.18%(43/67)],复发率[14.42%(15/104)]、再住院率[7.69%(8/104)]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0.30%(27/67),23.88%(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0、15.08、20.36、18.56,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前患者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社会关系、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后[(43.62±12.84)比(59.13±13.95),(43.10±11.31)比(55.86±12.09),(52.35±12.76)比(63.58±13.05),(54.87±12.08)比(67.91±14.23),(58.42±11.87)比(69.28±13.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P=0.03;t=7.50,P=0.03;t=8.66,P=0.02;t=9.77,P=0.01; t=8.46,P=0.02)。结论建立规范化的晕厥单元有利于提高晕厥的诊断效率,降低诊疗成本,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

  • 标签: 晕厥 疾病管理 诊断检查服务 预后 费用,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希望能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400例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按照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205例、阳性组195例。阴性组中,男性104例,女性101例,年龄(41.62±8.15)岁;阳性组中,男性102例,女性93例,年龄(40.84±7.63)岁。对两组患者的P波时限、P波电轴、校正QT间期(QTc)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阳性组患者晕厥时的P波时限为(95.63±38.47)ms,阴性组为(88.59±17.07)ms(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P波电轴为(69.85±18.16)°,阴性组为(65.79±16.48)°,阳性组明显右偏(P<0.05),而阳性组患者晕厥时、晕厥后的P波电轴分别为(62.85±25.37)°、(56.85±22.43)°,阴性组分别为(68.45±15.28)°、(68.46±16.33)°,阳性组则显著左偏(均P<0.05)。阳性组患者晕厥前的QTc为(418.67±92.33)ms,明显短于阴性组的(435.74±59.27)ms(P<0.05)。结论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来讲,其心电图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P波时限、P波电轴以及QTc能为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依据。

  • 标签: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电图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晕厥单元对提高疑似晕厥患者诊断效率和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35例疑似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晕厥单元建设前)就诊者109例,2019年5—10月(晕厥单元建设后)就诊者128例。参考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和《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根据《中国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建议》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晕厥单元建设。比较晕厥单元建设前、后患者的检查阳性率、治疗情况、治疗费用;就诊后1年门诊分别随访到67例和104例患者,比较门诊随访率、复发率、再住院率、就诊满意度、生存质量。结果晕厥单元建设后倾斜试验[61.90%(78/126)]、动态心电图监测[64.29%(81/126)]、运动试验[7.14%(9/126)]、有创电生理[40.48%(51/126)]、心脏影像学检查[9.52%(12/126)]、24 h血压监测[55.56%(70/12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4.95%(49/109),36.70%(40/109),5.50%(6/109),10.09%(11/109),2.75%(3/109),40.37%(44/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9.28、23.11、6.93、28.18、15.85、11.61,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病因诊断率为87.30%(110/126),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的77.06%(8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70,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从发病到心脏评估的时间[(3.68±1.93)h]、住院时间[(6.17±1.52)d]均明显短于晕厥单元建设前[(7.31±2.64)h,(10.83±2.09)d],住院率[3.17%(4/126)]、院内病死率[0.79%(1/126)]及治疗花费[(4.91±1.14)千元]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8.26%(9/109),2.75%(3/109),(7.05±2.53)千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9,P<0.01;t=8.62,P=0.02;χ²=15.83,P<0.01; χ²=10.03,P<0.01;t=6.17,P=0.03)。晕厥单元建设后门诊随访率[82.54%(104/126)]、就诊满意度[91.35%(95/104)]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61.47%(67/109),[64.18%(43/67)],复发率[14.42%(15/104)]、再住院率[7.69%(8/104)]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0.30%(27/67),23.88%(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0、15.08、20.36、18.56,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前患者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社会关系、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后[(43.62±12.84)比(59.13±13.95),(43.10±11.31)比(55.86±12.09),(52.35±12.76)比(63.58±13.05),(54.87±12.08)比(67.91±14.23),(58.42±11.87)比(69.28±13.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P=0.03;t=7.50,P=0.03;t=8.66,P=0.02;t=9.77,P=0.01; t=8.46,P=0.02)。结论建立规范化的晕厥单元有利于提高晕厥的诊断效率,降低诊疗成本,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

  • 标签: 晕厥 疾病管理 诊断检查服务 预后 费用,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中国晕厥患者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项目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或住院治疗925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就诊期间晕厥发生情况和病死率,以是否伴发晕厥将患者分为晕厥组和未晕厥组,分析并比较不同心血管急危重症男性与女性患者晕厥发生率,以及是否发生晕厥两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年龄及病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5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中晕厥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3.03%(28/925)、心律失常2.70%(25/925)、肺栓塞1.51%(14/925)、主动脉夹层破裂1.41%(13/925)、急性心衰0.65%(6/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5,P=0.010)。男性与女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未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岁):66.29±15.64比57.63±14.23,急性心肌梗死(岁):69.55±15.13比62.10±15.75,心律失常(岁):70.48±14.93比60.29±16.31,均P<0.05〕。晕厥组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晕厥组〔肺栓塞:5.81% (5/86)比0.95%(8/839),主动脉夹层破裂:4.65%(4/86)比0.60% (5/839),急性心肌梗死:4.65% (4/86)比1.19% (10/839),心律失常:2.33% (2/86)比0.95% (8/839),急性心衰:2.33% (2/86)比0.60% (5/83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2.158,95%可信区间(95%CI)为0.921~4.785,P=0.000〕、肺栓塞(OR=15.391,95%CI为8.904~27.314,P=0.001)、主动脉夹层破裂(OR=13.079,95%CI为6.237~25.509,P=0.000)、急性心肌梗死(OR=18.826,95%CI为10.420~32.921,P=0.000)、晕厥(OR=4.940,95%CI为1.764~9.287,P=0.000)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晕厥对患者28 d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60,P=0.000〕,当其截断值为4.12时,敏感度为88.51%,特异度为78.05%,阳性预测值为81.31%,阴性预测值为84.27%。结论晕厥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晕厥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应快速鉴别诊断急危重症类型,评估猝死风险。

  • 标签: 晕厥 肺栓塞 主动脉夹层破裂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胸痛患者236例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非冠心病的患者)104例。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骨保护素、可溶性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B(monoclonal antibody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配体、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MCP-1、MMP-9浓度分别为(1.85±0.49) μg/L、(65.93±5.18) ng/L、(15.74±2.52) mg/L、(725.19±13.36) μg/L、(302.16±15.92) μg/L、(58.31±7.94) 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44) μg/L、(47.56±3.51) ng/L、(1.91±0.67) mg/L、(228.61±12.05) μg/L、(246.39±10.28) μg/L、(37.09±4.76)μg/L,可溶性RANK配体(332.69±14.9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85±19.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9、21.065、29.721、27.637、18.911、16.463、17.085,P均<0.05)。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浓度在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三支病变组(2.05±0.51) μg/L、(80.96±25.70) ng/L、(19.79±2.03) mg/L、(849.07±18.95) μ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1.83±0.45) μg/L、(62.74±20.61) ng/L、(13.82±1.75) mg/L、(714.84±19.06) μg/L和单支病变组(1.61±0.42) μg/L、(53.09±18.37) ng/L、(9.67±1.40) mg/L、(507.51±17.83) μg/L,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IGF-1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7,在最佳临界点1.54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4.09%(111/132),特异度为73.48%(97/132);血清IGF-1的AUC为0.883,在最佳临界点395.78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1.21%(94/132),特异性为96.21%(127/132)。结论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性因子IGF-1是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骨保护素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可溶性RANK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及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0例,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62例、双支病变组54例、多支病变组64例。入院后次日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脂指标、尿酸、空腹血糖、血肌酐、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内皮功能,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结果三组患者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酐、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F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支病变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FMD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支病变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35±0.20)mg/L、(19.75±2.11)μmol/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1.04±0.17)mg/L、(15.28±2.36)μmol/L,FMD为(5.93±1.29)%,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7.27±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脉病变支数与胱抑素C呈正相关(r=0.719,P<0.001),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784,P<0.001),与FMD呈负相关(r=-0.548,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FMD明显相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提升,FMD水平下降。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胱抑素C 血管内皮功能 冠脉病变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40 mg/次,每晚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10 mg/次,每晚1次口服;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指标、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3.02±0.84)mmol/L]、甘油三酯[(1.25±0.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1.70±0.52)mmol/L]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55±0.92)mmol/L、(1.69±0.63)mmol/L、(2.05±0.6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81、5.115、6.207,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1.72±0.37)mmol/L]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1.40±0.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斑块积分[(4.08±0.59)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23.86±3.2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4.60±0.75)分、(33.74±4.07)分]和同期阿托伐他汀组[(4.39±0.64)分、(27.90±3.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6、17.504,4.735、8.415,均P<0.05)。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分别为(8.23±2.59)%、(8.75±2.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48±1.92)%、(6.51±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80、11.534,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0,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血脂代谢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积分 冠脉狭窄程度评分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采用经颞叶皮质层入路血肿清除术的为颞叶组(n=46),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的为岛叶组(n=56),统计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近期疗效及手术前后Barthel指数、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MESS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岛叶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优于颞叶组(P<0.05);岛叶组近期预后优于颞叶组(P<0.05);术后3个月岛叶组Barthel指数高于颞叶组,MESSS评分低于颞叶组(均P<0.05)。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血肿清除效果优于经颞叶皮质层入路,有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疾病预后。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经颞叶皮质层入路 经侧裂岛叶入路 血肿清除术 近期预后 血肿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并建立Nomogram图预测模型。方法对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成功行冠脉DES植入术的糖尿病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术后8~12个月的随访,依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未狭窄组61例、再狭窄组17例。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体质量指数(BMI)、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C-反应蛋白(CRP)、肌酐(C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病变血管数目、病变血管位置、SYNTAX评分、药物使用情况等与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可能有关因素,并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依据logistic回归筛选结果,引用R软件(R 3.3.2)建立Nomogram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分,构建评分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高血压史、UA、HbAlc、TG、VLDL、病变血管数目以及SYNTAX评分与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数目(OR=3.681,95%CI:1.229~11.027,P=0.020)、UA(OR=12.004,95%CI:1.406~102.525,P=0.023)、SYNTAX评分(OR=11.032,95%CI:1.559~78.071,P=0.016)以及HbAlc(OR=18.711,95%CI:1.418~246.85,P=0.026)是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Nomogram图评分模型显示,各影响因素评分的总分范围为141~282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1~0.9,总分越高对应的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风险越大。Nomogram图用于预测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的C-index为0.876。结论病变血管数目、UA、SYNTAX评分以及HbAlc是冠脉DES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Nomogram图能够进行直观评估,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 糖尿病 冠心病 随访 再狭窄 危险因素 Nomogram图 预测模型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检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47例,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和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倾斜过程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每5 min测量1次血压。并分析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前)与硝酸甘油激发阶段(服用硝酸甘油后)的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norm、HFnorm、LF/HF)和心室复极动态性指标(QTe/RR斜率、QTP/RR斜率)。结果47例反复发作晕厥患者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阶段均未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行硝酸甘油激发试验,表现出阳性21例,阴性26例。阴性组QTc间期明显长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心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倾斜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均下降,舒张压在阴性组中上升,阳性组中下降,但服用硝酸甘油前与基础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立倾斜试验结束时阳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阳性组患者在服用硝酸甘油后LFnorm、LF/HF出现下降,HFnorm出现升高,其中LFnorm明显低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前后LFnorm、HFnorm、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硝酸甘油后阳性组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QTe/RR斜率、QTP/RR斜率明显高于服用硝酸甘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中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突然向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转变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及心室复极动态性指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自主神经活动 直立倾斜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5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9例。常规组实施基础治疗,起搏器组实施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直立倾斜试验(TTT)转阴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结果起搏器组TTT试验转阴率62.07%(18/29),高于常规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起搏器组HR、SBP、DBP水平分别为(83.87±13.65)次/min、(103.58±15.27)mmHg(1 mmHg = 0.133 kPa)、(73.47±13.66)mmHg,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起搏器组复发率5.56%(1/18),低于常规组50.00%(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能显著提高TTT试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双腔起搏器 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流动力学 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