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不同亚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参数对剂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57例帕金森病患者,基线完成11C-2β-羧甲氧基-3β-(4-氟苯基)托烷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接受12个月多巴胺能药物治疗。记录患者开始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和剂现象出现的时间。在校正临床相关因素后,通过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纹状体不同亚区DAT摄取值及相关参数对剂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23个月,完成随访的55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10例出现剂现象(18.18%)。与未发生剂现象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发生剂现象的患者基线尾状核、前壳核DAT摄取值明显降低(分别为0.66±0.52与1.08±0.42,t=2.76,P=0.008;0.66±0.20与0.87±0.28,t=2.27,P=0.027),以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及前后壳核更明显。多因素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病程、基线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评分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增加值(∆LED)因素校正后,症状轻侧同侧尾状核DAT摄取值降低(HR=0.20,95%CI 0.07~0.63,P=0.006),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HR=0.28,95%CI 0.11~0.69,P=0.006)和后壳核DAT摄取值降低(HR=0.08,95%CI 0.01~0.64,P=0.018),壳核/尾状核DAT摄取值比值增大(HR=2.33,95%CI 1.02~5.33,P=0.045)是发生剂现象的预测因子。结论剂现象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受损有关,在壳核多巴胺缺失的基础上,早期双侧尾状核受损是帕金森病患者剂现象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帕金森病 多巴胺转运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剂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