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为探究分析异功散对结肠癌干细胞NF-κB信号传导及肿瘤免疫逃逸的影响机制。方法:选取CT116 、CD133+、CD44+ 作为研究对象,对细胞进行处理,分为2组,CCK-8法检测异功散对细胞增殖与活性的影响,测出化疗药的IC50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NF-κB和BCRP表达水平明显减弱,凋亡能力与P5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异功散通过NF-κB通路调节机体对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功能、改变肿瘤干细胞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反应性,降低肿瘤干细胞免疫耐受或免疫逃逸,为临床的结肠癌耐药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异功散 肿瘤耐药 肿瘤免疫逃逸 NF-κB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的种类并分析其成因.方法:我们从2017年至2022年的1080个案例中收集了关于使用药品的数据,以识别和分析常见的非理性用药情况,从而找出预防这些问题的策略。结果:在这1080个样本中,共发现了225种非理性的用药行为。主要的问题分别是:药量超标(占总数的38.22%,即86例)、重复用药(占总数30.67%,或69例)、不当联用药物(占总数19.6%,即41例)及因连续服用导致的副作用问题(占总数12.89%,即29例)。结论:合理的用药对于实现所有医疗计划的目标来说都是基础,应尽可能地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理性用药现象。

  • 标签: 消化内科 不当药物使用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CART细胞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收的80例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CART细胞治疗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 CART细胞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联合零切迹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下Hybrid手术治疗的1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6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以及Cobb角;检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位置及零切迹融合器有无松动、滑脱、移位等;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零切迹融合器的融合情况;采用Kellgren分级标准判断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应用32个零切迹融合器和16个人工椎间盘。术后复查X线片均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及零切迹融合器位置良好。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2例。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16例患者的VAS和ODI均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颈椎Cobb角的角度呈增加趋势(均P<0.01);而手术前、后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结果为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比例为13 ∶16;无一例出现颈椎人工椎间盘或融合器松动、滑脱、移位等情况;32个应用零切迹融合器的手术节段中,Bridwell分级Ⅰ级融合25个节段,Ⅱ级融合7个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Kellgren分级Ⅰ级退变1例,Ⅱ级退变2例;16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异位骨化。结论Hybrid手术治疗MCSM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椎体退变的发生,同时取得良好的减压和稳定效果。

  • 标签: 椎间盘 治疗结果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术 Hybrid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 min]、出血量[(59.4±13.2) ml]、住院时间[(10.2±2.1) 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 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 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 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标签: 半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基于法医学的物证鉴定活动中会遭遇各种由现场检材来源所导致的样品复杂性难题,即在实际物证鉴定工作中会出现混合检材降解进而导致鉴定疑难问题。本文中简单探讨了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在发法医物证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是结合实验操作展开分析。

  • 标签: 法医物证鉴定 多重置换扩增 实验过程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法医病理检验在公安刑事侦查当中,体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刑事科学技术的分析当中,要提升其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法律形式,运用专业的理论分析和实用性技术方法,对涉及刑事诉讼的问题,以及尸体活体和人体进行一定的勘测和分析及鉴别,进一步增强公安刑事侦查的准确性。

  • 标签: 法医 病理检验 公安刑事侦查 应用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联合零切迹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下Hybrid手术治疗的1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6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以及Cobb角;检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位置及零切迹融合器有无松动、滑脱、移位等;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零切迹融合器的融合情况;采用Kellgren分级标准判断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应用32个零切迹融合器和16个人工椎间盘。术后复查X线片均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及零切迹融合器位置良好。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2例。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16例患者的VAS和ODI均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颈椎Cobb角的角度呈增加趋势(均P<0.01);而手术前、后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结果为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比例为13 ∶16;无一例出现颈椎人工椎间盘或融合器松动、滑脱、移位等情况;32个应用零切迹融合器的手术节段中,Bridwell分级Ⅰ级融合25个节段,Ⅱ级融合7个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Kellgren分级Ⅰ级退变1例,Ⅱ级退变2例;16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异位骨化。结论Hybrid手术治疗MCSM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椎体退变的发生,同时取得良好的减压和稳定效果。

  • 标签: 椎间盘 治疗结果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术 Hybrid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10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和对照组各24例。3D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SRS-Schwab Ⅳ级截骨。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时间、出血量、脊柱后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腰椎前凸矫正度数、腰椎前凸矫正丢失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症状改善程度。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在手术时间[(171.1±50.9) min]、透视时间[(9.2±1.9) s]、出血量[(321.5±76.8) ml]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64.2±44.2) min(t=6.767,P<0.05)、透视时间(13.6±4.0) s(t=4.856,P<0.05)、出血量(472.9±86.2) ml(t=6.4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Cobb角矫正率(73.7%)、LL矫正度数(34.4°)明显大于对照组[Cobb角矫正率(51.9%),χ2=10.382,P<0.05、LL矫正度数(30.1°),t=4.9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LL矫正丢失率(11.9%)方面略低于对照组(13.6%),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具有相似改善。结论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可行性,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脊柱后凸 3D打印 畸形 截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法通过构建NGF稳定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PTEN基因的siRNA瞬时转染NGF-BMSC稳转株,构建双基因修饰的BMSC。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构建周围神经损伤模型,BMSC移植治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细胞组和双基因修饰组。采用SFI测定实验和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实验检测损伤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情况,利用Nestin-1免疫组化染色,HE和LFB染色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检测损伤后的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结果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细胞治疗组(P<0.0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局部能更好地存活,分布更广;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分化能力更强,更能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再生。结论NGF基因的过表达和PTEN基因的沉默的双重修饰的BMSC,能够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周围神经 再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基因修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丘北县多个民族的新生儿中,UGT1A1基因变异在病因不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云南省丘北县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临床病因诊断不明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并对UGT1A1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患儿100例,其中汉族53例,少数民族47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c.211G>A纯合子13例,杂合子32例。c.211G>A纯合子患儿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无此基因位点突变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1,P=0.008)。c.211G>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的发生率接近。新发现5处未报道的UGT1A1基因变异,4处为有害变异。其中19例患儿存在c.1091C>CA杂合变异,且在多个民族中存在,提示这是丘北县常见的UGT1A1基因变异。最常见的c.211G>A和c.1091C>CA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c.211G>A和c.1091C>CA变异是丘北县常见的UGT1A1变异,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均有分布。c.211G>A变异在人群中分布率高,其纯合变异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相关。

  • 标签: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基因突变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腹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节植入治疗不可切除及复发胰腺癌顽固性癌痛的疗效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例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及10例术后局部复发胰腺癌患者行经腹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节植入术,术后每周随访1次,观察腹痛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平均每例患者植入4枚粒子(2~8枚)。术后2周,患者的疼痛评分由平均7.56分降至3.36分(P<0.05),所需要麻醉药物的剂量由术前87.60 mg迅速减少到50.00 mg(P<0.05),随访过程中在其生存期内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无1例出现进展;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并发症分析胃潴留1例,腹泻2例,站立性晕厥1例,辅助治疗后消失。结论经腹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腹腔神经节植入术,对缓解不可切除及复发胰腺癌顽固性癌痛安全有效。

  • 标签: 超声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胰腺癌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浸润及静脉血T淋巴细胞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的表水平,并对CEACAM1和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病理资料齐全的新鲜胶质瘤组织92例,获取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组)及同一患者静脉血单核细胞(PBMC组),收集健康志愿者PBMCs 35例及颅脑损伤切除脑组织15例(对照组)。提纯获取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及获取相同患者静脉血单核细胞(PBMCs),健康对照组收集健康志愿者的PBMCs 35例及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切除脑组织15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EACAM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EACAM1在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EACAM1与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卡氏评分(KPS评分)、γ-干扰素(IFN-γ)等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以及CEACAM1在胶质瘤和T淋巴细胞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分别采用Student’s t检验及Spearman’s秩相关检验。结果胶质瘤患者PBMCs中CEACAM1阳性细胞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加,TILs中表达进一步增加[阳性表达率为CD4:TIL(6.01±0.21)%、G-PBMC(3.04±0.15)%、C-PBMC(0.95±0.10)%,t=11.380、8.190;CD8:(5.52±0.19)%、(3.54±0.15)%、(0.97±0.88)%,t=8.130、10.140;P<0.05;平均荧光强度为CD4:TIL 7.34±0.29、G-PBMC 4.22±0.22、C-PBMC 2.06±0.17, t=8.610、5.860;CD8:6.04±0.26、3.50±0.18、1.46±0.13,t=8.140、6.820,P<0.05];CEACAM1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PBMCs中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升高[CD4:Ⅰ~Ⅱ级(2.05±0.16)%;Ⅲ~Ⅳ级(3.47±0.18)%,t=4.960,P<0.05;CD8:Ⅰ~Ⅱ级(2.34±0.20)%;Ⅲ~Ⅳ级(4.12±0.16)%,t=6.670,P<0.05],且在TILs中表达进一步升高[CD4:Ⅰ~Ⅱ级:(3.87±0.33)%; Ⅲ~Ⅳ级(6.37±0.22)%,t=6.470,P<0.05;CD8:Ⅰ~Ⅱ级(4.45±0.27)%、Ⅲ~Ⅳ级(6.24±0.20)%,t=5.140,P<0.05];胶质瘤患者TILs和PBMCs中CD4+T细胞上的CEACAM1的表达同患者KPS评分呈负相关(r=-0.346、-0.393,P<0.05);胶质瘤患者TILs中CD4+T和CD8+T细胞及PBMCs中CD4+T细胞上CEACAM1的表达与患者IFN-γ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55、-0.291、-0.277,P<0.05);胶质瘤中CEACAM1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正相关,脑组织中表达阴性(脑组织:1.07±0.18;Ⅰ~Ⅱ级:3.10±0.30、Ⅲ~Ⅳ:6.40±0.32,t=4.590、6.450,P<0.05),胶质瘤CEACAM1的表达与T淋巴细胞表达也具相关性(r=0.535、0.568,P<0.05)。结论CEACAM1在胶质瘤患者T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多种临床因素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

  • 标签: 胶质瘤 免疫检查点分子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