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天台宗与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个以教立宗的宗派。智颤在四教判释中判《华严经》为“高山顿说”、“圆教兼别”,体现出他诸经并尊的融合思路。法藏判《法华经》为“三乘教”、“逐机末教”、“同教一乘”,反映出他为本宗宗经而与天台宗争锋的思想倾向。澄观以《华严》为“顿顿”而《法华》为“渐顿”,湛然判《华严》为迹门“兼权”而《法华》为“超八”之教。天台山家与山外还就《起信论》的判释及法藏的《义记》展开了争论。两家的判教之争最终确立了中国佛教两大教宗并峙的局面。

  • 标签: 天台宗 华严宗 佛教 法藏
  • 简介:禅宗以宗门自居,而天台为教下显学。两家早期颇多相似之处,但是曹溪之后相互间常有微辞,以后至晚唐以下却又呈合流之趋势。

  • 标签: 禅宗 宗门 天台宗 藉教悟宗 佛教
  • 简介:《周易禅解》是蕅益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儒家经典《周易》的智慧结晶。四悉说法是天台宗讲经说法绵密细致的体现,智旭以之注疏《周易》,希望由此实现“诱儒以知佛”的目的,他从佛教的立场上认为《周易》充分体现了四悉檀的基本精神。天台宗讲经说法,主张运用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来解释和消化经典的文句,此谓“四释消文”,智旭对“四释消文”的运用,为《周易禅解》披上了天台法衣,使其成为宣扬天台宗思想和义理的一部力作。天台宗主张解行并进,故有十法成乘之说,智旭将此十法运用到了对《周易》的注疏上,充分展现出天台家法在注疏《周易》上的灵活性。天台宗用“六即”判定修行达到的次位高下和境界浅深,智旭时常运用“六即”疏释易卦六爻的基本含义。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周易》,不仅充分展现出天台宗诠释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还显示出天台宗思维方式与《周易》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 标签: 蕅益智旭 天台家法 《周易禅解》
  • 简介:赵朴初对赵州禅师非常佩服,尤其喜欢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吟咏之中。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初巡游各地,时常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中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这种禅风就充分体现在“吃茶去”这则公案之中,赵朴初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寻常茶饭、人际交往与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赵朴初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便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佛法的清凉。赵朴初所撰写的这些关于“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赵朴初 赵州禅师 吃茶去
  • 简介:东晋时期《庄子》的盛行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庄子》的盛行非常有利于佛教般若学的传播。其二,高僧精通《庄子》促进了佛教与中土主流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道安敏锐地意识到,中土佛教般若学的繁荣受益于当时老庄玄学的盛行,而他在建立本无宗义、诠释禅定境界、解释禅观方法等方面,都充分运用了《庄子》的概念、术语和思维方式。支道林交游士夫,雅爱清谈,崇尚老庄,擅草隶,好围棋,爱马之神骏,喜鹤之冲天,有名士之风,为时贤所歆慕,所立即色义堪称是当时以庄释佛的杰作,所作逍遥论打开了后世以佛解庄的先河,亦获重于一时,其人甚至在精神气质上都与庄子极为类似。慧远亦非常善于运用《庄子》来表达他在佛学上的见解和主张,他在讲经和著述中,时常运用《庄子》的概念和义理,在论述形神关系时对《庄子》的运用尤为集中。由于精通《庄子》,慧远在佛学造诣上较之当时佛教经典的输入表现出某种超前性。僧肇虽然师从罗什,学宗三论,以最得三论之精微著称,但其论著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庄子色彩,《物不迁论》引用《庄子》表达了万物虽动而实静的观点,《不真空论》借重《庄子》讨论了诸法空有相即而不二的道理,《般若无知论》所探讨的圣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问题,也是对《庄子》中相关问题的深化,体现出中国佛教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重视随处可得解脱的发展趋向,朝着头头是道的方向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东晋时期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庄子》起到了桥梁和管道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东晋 道安 《庄子》 佛教
  • 简介: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诗》中。《会三教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 标签: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三教会通论
  • 简介:北宋高僧明教契嵩对儒家四书极为重视,透露出在理学酝酿和兴起之际儒佛关系的某些新动向。契嵩著《中庸解》五篇,将“中庸”解释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品格、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着重探讨了中庸与礼及人性的关系。契嵩研读儒家的经典和义理,主要是为了辅助佛教的弘扬和传播,从而促使儒家的学者理解和信仰佛教。其以儒家四书辅助佛教的思想特色在《辅教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反驳那些以韩愈为首的排佛学者,契嵩著《非韩子》三十篇,大量引用四书的话,对韩愈的名作“排佛论”进行了驳斥。契嵩的博学和智慧为佛教争得了一定的思想空间。其广引四书,对儒家四书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契嵩 佛教 四书
  • 简介: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竞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 标签: 印顺法师 《大学》 三纲领 八条目
  • 简介:《贤首宗付法师资记》一书披露了华严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新史料,对宋元以降的华严宗史研究大有裨益。如对高原、宝通、云栖、雪浪四大法系的传承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条列,以文字、图片和音像并用的方式记录了当代华严宗的传法盛况,透露出贤首宗“无尽藏灯大会”传法有“枝叶光茂”、“含晖发焰”、“分枝布影”三种不同的内部消息。而且对海云法师所倡导的新古典华严学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也是研究当代佛教的直接资料。

  • 标签: 《师资记》 四大法系 三种方式 新古典华严学
  • 简介: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是各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多能注意契理契机,使佛教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利乐众生。人间佛教继承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当代的法师们在弘法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众生根性,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化,将会使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获得重大发展。

  • 标签: 中国佛教 与时俱进 契理契机 人间佛教
  • 简介:杜益鸣先生雅好佛学,素怀善信,以殊胜因缘,与我作一席谈,渐及净土义理。彼递一问,我送一答,切磋琢磨,各获法益。归而录之,敷成斯文,就正方家。

  • 标签: 净土 佛学 义理 因缘
  • 简介:判教,亦称教相判释,就是对如来教导众生的各种言论进行分门别类,组成体系,并予以解释。南北朝时期,佛典译传既广,经论由之大备,在比较、鉴别、吸收、消化其义理的同时,为突出某一种经典并协调与其它经典之间的矛盾,遂形成了许多种判教学说。这些判教学说就成为天台判教理论得以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准备。

  • 标签: 南北朝 判教 天台判教 教相判释 中国 佛教
  • 简介:“本”与“迹”是一对既相互区别又相即不二的佛学范畴,智者在《法华玄义》卷七上中对之进行了详细解释。智者说“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

  • 标签: 智者 实相 修行 名教 佛学 范畴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又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1、都将智岂页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教”判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它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2、都对“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所以大家在此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3、都注意到智岂页对南北朝时期所谓“南三北七”十家判教的批判,从而视天台宗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 判教 《法华经》 教义思想
  • 简介:读书治学,必须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并且要寻找到解释问题的角度和原则。方立天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佛教研究专家,他的近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以下简称《要义》)甫一出版,即在学术界、读书界、出

  • 标签: 中国佛教哲学 心性论 问题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研究 印度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