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光电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成像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卷烟生产线各工序的质量缺陷检测,其不仅替代了人工检测,也提高了卷烟生产线整体的质量管控能力。照明光源作为机器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影响成像质量进一步影响成像检测的准确率,本文主要研究通过改进光源照射方式提升卷烟包装工序外观成像检测图像质量的探索和实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线切割吻合器在小儿肠吻合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肠吻合术的212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直线切割吻合器组99例,其中新生儿(0~30 d)6例,婴儿(1~12个月)38例,幼儿(1~6岁)55例;传统缝合组113例,其中新生儿37例,婴儿33例,幼儿43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吻合器组和传统缝合组在新生儿和幼儿病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病例手术时间吻合器组(97.0±33.9)min,短于传统缝合组(137.2±5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量吻合器组(12.6±8.2)ml少于传统缝合组(22.8±22.6)ml(P=0.019)。术后进食时间吻合器组(4.3±1.1)d短于传统缝合组(5.7±1.7)d(P<0.001)。两组患儿的总住院费用在新生儿病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婴儿病例中吻合器组(4.1±0.7)万元高于传统缝合组(2.9±0.8)万元(P<0.001),在幼儿病例中吻合器组(5.8±1.4)万元高于传统缝合组(4.2±1.1)万元(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对比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切割吻合器在小儿肠吻合中具有与传统缝合吻合技术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婴儿肠吻合更具优势。

  • 标签: 肠闭锁 小肠结肠炎 肠吻合 直线切割吻合器 传统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践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的80例儿科临床学员,以双盲法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传统教学法与实践情境教学法,比较两组学员的教学效果。结果:乙组学员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甲组(P

  • 标签: 实践情境教学法 儿科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小儿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医学院106例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学生,随机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传统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乙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甲组(P

  • 标签: 翻转卡唐 小儿外科 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市政道桥施工中有些单位机械化水平低,主要靠人力施工,施工水平不高,在竞争中落后;而有些单位虽然施工机械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组织混乱,往往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因此,在市政建设项目中,通过利用性能优良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是创造优质工程的前提与保障。

  • 标签: 市政道桥 机械化运用
  • 简介:摘 要: 在卷烟实际生产过程,滤嘴棒接装过程中接装纸是主要耗材之一。好猫金猴王接装纸单箱消耗年平均为 1.4897kg/ 箱,与工艺定额消耗 1.4175kg/箱比较相差较大。通过实验发现接装纸损耗过大主要原因为①左右纸盘共用一个拼接设定值;②计数信号采集方式与车速不匹配。针对以上问题团队 设计一套计数控制程序实现设定值与左右盘一一对应,更换新的计数信号采集方式。最终将接装纸单箱消耗平均为1.4814kg/箱,达标率由改进前的 46.7%提高到 100%,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提高,城市建设也相应的加快了步伐,而市政工程相应的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市政工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有了很大进步,但市政工程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还存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管理也需要探索更加完善且符合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本文就市政工程管理中几点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以借鉴。

  • 标签: 市政工程项目 城市建设 解决措施
  • 简介:摘要在大型房屋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建设项目的成本研究是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重点,本文主要是论述这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分析大型房建工程项目应该怎样通过可行的手段对工作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整改。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利于项目的开展,还有利于推进项目经济效益化的推进。

  • 标签: 房建项目 成本管理 方法
  • 简介:探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清华传统”,涉及问题有二:第一,为何如此众多的戏剧人才皆出自清华?大学的校园文艺活动、课程设置目标、专业教育理念和学术研究取向等都能为某一种文艺的持续发展提供“生产性”力量。这种“生产性”力量能够积淀为一种传统,也必然意味着在一定历史时间内,一所大学的教育方式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二者相辅相成、“同生共死”。第二,这些戏剧人才在戏剧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正所谓传统由人而立,因人而传。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则能够明晰“清华传统”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这一“传统”大体上是由四个部分所组成,具体可以表述为:“话剧史论上的现代建构、话剧内涵上的人性探求、话剧资源上的欧美取向、话剧教育上的专业本位。”

  • 标签: 清华大学 话剧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