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和刺激技术基础上的兔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的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的MSP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的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s,暂停2s)高频(频率20Hz)阈上(强度2mA,脉宽1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h。结论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和刺激基础上的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和替代原则。

  • 标签: 房颤 动物模型 长期遥测 程控高频电刺激
  • 简介:宁乡猪为脂肪型猪种,具有遗传性稳定、食用价值高、生长快、适应性强及繁育力强等特征,已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本文对宁乡猪在封闭群培育、近交系培育、生物学特性及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宁乡猪已封闭繁殖14年,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

  • 标签: 宁乡猪 封闭群 近交系 医学
  • 简介: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鼠类
  • 简介:目的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 标签: 金黄地鼠 白化地鼠 遗传 生化基因位点
  • 简介:目的克隆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RT-PCR和QRT-PCR方法分析PGC-1αmRNA组织表达情况。方法本实验以广西巴马小型猪背最长肌cDNA为模版,PCR扩增PGC-1α基因CDS序列,将其连接至pEASY-T5载体,转染细菌、验证和序列测定;通过RT-PCR半定量和QRT-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PGC-1α基因在小型猪多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CDS序列,全长2391bp,编码796个氨基酸,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9.9%,两处碱基发生同义突变,分别是C-A1105和GA1524;PGC-1α基因在广西巴马小型猪心脏和肾脏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肝脏、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而在胰腺中未检测到其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了多种组织表达分析,为后续研究PGC-1α在小型猪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作用途径打下基础。

  • 标签: 广西巴马小型猪 PGC-1Α基因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 简介: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腹型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临床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腹型肥胖经常在同一个体上出现,两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已成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模型的研究,对于阐释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的病理及药理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就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腹型肥胖 动物模型
  • 简介:由《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主办的“糖尿病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专题研讨会于2014年4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专题研讨会由精品期刊项目资助。全球糖尿病的流行趋势相似,我国糖尿病病人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并已成为我国非传染性疾病中的第三位主要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糖尿病早期防治在中国已刻不容缓。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动物模型 糖尿病 北京 心血管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
  • 简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能够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成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STZ的应用、高脂高糖饮食及大鼠的选择饲养等做一综述。以期对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大鼠模型 链脲佐菌素 高脂饮食
  • 简介:目的: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空白组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组大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d、7d、14d、21d、30d、60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的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细胞移植4d后,大鼠饮食和活动开始增加;后肢变化过程如下:损伤后1~4d损伤侧后肢迟缓性瘫痪,拖地行走,损伤对侧后肢由损伤初期的运动减弱逐渐恢复,损伤后5~9d损伤侧后肢痉挛性瘫痪;10~14d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损伤对侧后肢恢复至较损伤前稍弱的状态;15~21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至30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d以后无更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发现损伤处诱导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行为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改善了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DNF基因 脊髓损伤 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