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获得东方田鼠的特异DNA序列.方法Aβ基因使用PCR,基因克隆,斑点杂交,DNA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学技术.结果根据小鼠MHCⅡ外显子2及其两侧序列,合成引物并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分别设计内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其中一对引物可得到特异性扩增带,将得到的DNA片段插入PGEM-Teasy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用这对引物扩增人、昆明小鼠、BALB/c小鼠及C57BL/6J小鼠基因组DNA,均无扩增产物.以东方田鼠特异性扩增产物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除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外,其他几种动物基因组DNA均为阴性结果.进一步对该DNA片段进行了BLAST同源性搜索和外显子预测,在Genbank没有发现高度同源序列,并且找到一个可能的外显子,该外显子由69个氨基组成.结论获得的DNA片段为东方田鼠的特异片段,这将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生物进化规律以及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的机理奠定基础.

  • 标签: 东方田鼠 扩增 外显子 DNA片段 斑点杂交 引物
  • 简介:目的了解SD大鼠对营养物质消化特点,研究不同结构日粮营养物质的可消化性,为筛选适合SD生长大鼠的日粮营养物质水平和日粮配方提供科学参数。方法采用饲养试验结束时的90d龄体重相近的90只SD大鼠,分为9个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每笼5只,采用全收粪法对9个配方日粮进行5d消化试验,测定9个日粮的能量和6种常规营养物质以及17种氨基(从)的表观消化率。结果以第3组日粮的可消化性为最好,它的总能(GE)、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VE)、钙(Ca)、磷(P)和17种氨基的表观消化率(%)依次分别为85.7、88.0、29.5、89,2、90.0、47.6、35.7和85.0(17个氨基从平均值);这些营养物质在9个组的总平均表现消化率(%)依次分别为82.1、79.1、24.7、84.9、88.4、37.1、33.1和81.5,结果表明,生长期SD大鼠对不同结构的日粮,不同水平的营养物质的可消化性不同,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差别较大,以第3组日粮配方及其营养水平较适宜于生长期SD大鼠,它的DE、CP、EE、CF、NFE、Ca和P水平依次为14MJ.kg-1、18%、4.5%、4.0%、55.0%、1.00%和0.66%,它的苏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水(%)依次为0.74、0.38、1.00、0.40、0.93、1.65、0.62、0.94、1.00、0.58和1.22,它的可消化氨基水平(%)依次为0.60、0.29、0.84、0.31、0.76、1.45、0.52、0.82、0.87、0.52和1.12。结论日粮能量具有较高的可消化性,对于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有正效应影响。

  • 标签: 日粮营养 营养物质 可消化性 生长期 EE 表观消化率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巴尔通体在恒河猴体内的存在情况,并分析其柠檬合成酶(gltA)的基因序列,判断巴尔通体的种属。方法16只来自福建的恒河猴,用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可能存在的巴尔通体。根据NCBI数据库上的巴尔通体gltA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巴尔通体菌落为模板进行扩增,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结果从3只恒河猴体内成功分离到了巴尔通体病原,并获得了巴尔通体gltA全长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五日热巴尔通体同源性99%。结论福建来源的恒河猴种群携带巴尔通体病原,巴尔通体流行地区可能存在鼠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病原体的流行和传播。

  • 标签: 五日热巴尔通体 柠檬酸合成酶 恒河猴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氢卟吩e6(Ce6)在移植瘤小鼠体内吸收、分布及代谢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声动力疗法处理不同部位肿瘤的时间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艾氏移植瘤小鼠尾静脉注射Ce6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测定Ce6在小鼠不同组织的富集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小鼠尾静脉给药后,Ce6迅速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在2h内,各组织药物浓度均达到峰值,其中以肝含量最高。随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均开始下降,以肝清除速度最快。肿瘤组织的Ce6含量在注射后不断上升,2h时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2~10h代谢比较缓慢,24h时浓度降至最低,但仍高于其他组织。结论Ce6在艾氏移植瘤具有肿瘤组织选择性好、潴留时间长并可迅速从体内排出等优点,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提出了不同组织类型不同部位的肿瘤应根据各自适当的时间点进行处理。

  • 标签: 二氢卟吩e6 艾氏移植瘤 荧光分光光度法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鱼腥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组织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24只,体重(22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鱼腥草素组(每组6只)。采用烟熏和脂多糖气管滴注联合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大鼠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I3K、AKT1及mTORmRNA表达,并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PI3K、AKT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地塞米松组相比,鱼腥草素组肺组织mTO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局部肺实变,肺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胶原染色显示肺间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鱼腥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鱼腥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轻度间质性肺炎,仅见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结论鱼腥草素能够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下调PI3K、AKT1mRNA的表达、上调mTORmRNA表达有关。

  • 标签: 鱼腥草素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雷帕霉素靶蛋白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17p雌醇(E2)暴露对雄性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诱导作用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以E2诱导的剑尾鱼雄性个体的整体匀浆液为材料,采用Sephae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从剑尾鱼体内提纯Vtg。结果确定了被纯化的剑尾鱼Vtg在4%-7.5%NativePAGE电泳相对分子质量为540×l0^3.4%-7.5%NativePAGE电泳后的凝胶分别利用苏丹黑B进行脂蛋白染色、高碘酸.Schiff试剂进行糖蛋白染色和甲基绿进行磷蛋白染色,表明剑尾鱼Vtg是一种富含糖、脂、磷的蛋白。结论表明雄性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变化可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

  • 标签: 剑尾鱼 卵黄蛋白原 提纯 环境风险评价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三种不同"次打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动物模型的特点,寻找较为理想的ARDS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组):尾静脉先注射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2.5mL/kg,30min后注射NS2.5mL/kg;油酸+油酸组(OA+OA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继续注射OA0.5mL/kg;内毒素+内毒素组(LPS+LPS组):尾静脉先注入LPS2.5mg/kg,30min后继续注射LPS2.5mg/kg;油酸+内毒素组(OA+LPS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注射LPS2.5mg/kg。5h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百分比(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ratio,PM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总蛋白含量,肺干湿重比(lungwet-dryweight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LPS+LPS组、OA+OA组及OA+LPS组的氧分压(PaO2)下降(P〈0.05)、氧化碳分压(PaCO2)、BALF白细胞总数、PMN%、TNF-α、总蛋白含量,W/D、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OA+LPS组总蛋白含量、W/D均高于LPS+LP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OA+OA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BALF白细胞计数、PMN%、TNF-α较OA+OA组高(P〈0.05),而与LPS+LPS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肺病理改变最典型,肺损伤评分最高。结论OA+OA、LPS+LPS和OA+LPS复合打击法均可建立"次打击"ARDS大鼠模型,其中OA+LPS复合打击法所复制的ARDS模型与临床ARDS特点更为接近,有利于研究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次打击"ARDS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次打击”模型 油酸 内毒素
  • 简介:旱獭,又名土拨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动物。它是使用最广的野生哺乳动物之一,同时它又是一冬眠动物,具有冬眠动物的特性,在内分泌与代谢机能、食欲、活动量和体重等方面每年都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旱獭已广泛应用于肥胖症与能量平衡、内分泌与代谢机能、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机制以及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瘤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自从1978年发现旱獭病毒(WHV)以来,该病毒以及它的宿主———旱獭已被当作研究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最理想模型。由于WHV与HBV在形态学、基因组结构、基因产物、复制、流行病学、感染过程及其病程甚至发展到肝细胞癌(HCC)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因此,旱獭也被用于HBV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Thewoodchuck(alsonamedgroundhog,Marmotamonax:Rodentia:Sciuridae),oneofthemostusefulwildmammal,isahibernator.Thisrodenthasbeenusedasabiomedicalmodelforstudiesofobesitya...

  • 标签: 旱獭属 代谢机能 松鼠科 RODENT VACCINATION 感染过程
  • 简介: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铜、铁、锌、锰、铬、镁、铅、钾在SPF大鼠心、肝、肾、肺、脾的含量,发现铜、锌、铁、锰、在肝脏浓度晟高(P<0.001);铬、钾在肺脏浓度最高(P<0.001);镁、铅在各脏器浓度无显著性差别(P>0.05)。

  • 标签: 大鼠 脏器 微量元素 含量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简介:许多种类的动物都被用于结核病的研究,每一种动物都有其优缺点,非人灵长类对结核分枝杆菌易感,通过气溶胶途径感染能发展成类似人类的疾病,包括肺的病变,疾病的不同进展过程,以及免疫特征。在体内和体外能表现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通过接种BCG疫苗获得保护。因此,非人灵长类感染结核病的感染模型在研究结核病感染和免疫,探讨结核病感染过程,结核菌是怎样摧毁机体的免疫系统;在评价肺结核病疫苗的有效性方面,是许多常规动物模型所不可替代的。然而,目前世界上对于结核病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较少,可利用的数据也较少,先进的免疫学技术还很少应用于结核病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严重限制了结核病的研究进展。因此,利用非人灵长类进行结核病的研究,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在感染的免疫学指标的研究方面。Avarietyofanimalshavebeenusedfortuberculosisresearch,andeachanimalmodelhasitsstrengthsandweakness.Primatesarequitesusceptibletoinfectionbyaer...

  • 标签: 中的灵长类 感染模型 灵长类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与分泌性腹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KM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实验组小鼠经腹腔注射LPS[6mg/(kg·bw)]分别作用1h、8h,于注射后通过小鼠精神状态、肠道组织形态学判定分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段肠道组织CFTR基因的表达。结果LPS成功诱导小鼠发生了分泌性腹泻;CFTR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均有不同的表达丰度,以结肠最高,但各段肠道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LPS上调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CFTR基因的转录,下调了结肠CFTR基因的转录。结论提示肠道组织CFTR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与LPS诱导分泌性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在各肠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中空肠在氯离子(Cl-)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肠的作用最弱。

  • 标签: CFTR基因 小鼠 肠道 表达 荧光定量PCR
  • 简介: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人体健康或生命之所以不能维持,往往不是机体所有器官受到损害,而是由于部分组织或个别生命重要器官丧失功能所致,因而产生了更换受损组织或器官的设想。为了实现用新的器官替换功能低下器官的愿望,19世纪的欧洲即已开始尝试器官移植的相关实验研究。然而,人源供体器官异常短缺,许多患者在等待器官的过程死亡,这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异种移植,

  • 标签: 异种移植 小型猪 器官移植 应用 人体健康 替换功能
  • 简介:目的筛选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逐步填补缅树鼩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空白。方法建立缅树鼩基因小片段插入文库,利用5’端地高辛标记的(CA)15探针从约1500个菌落中选出36个阳性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测序,发现其中15个含有重复序列,其中1个为重复克隆,1个因两端序列太短而不能设计引物。结果用Primer3软件设计13对引物。PCR结果,13对均有条带。退火温度分布在44~52℃之间。阳性克隆率为2.4%,微卫星克隆率为1%。结论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筛选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所得的微卫星克隆率,可达到传统放射性核素标记探针同等的效果,并可避免放射性危害。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将为下一步进行基因组结构的分析、树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分子进化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提供大量的微卫星标记。

  • 标签: 树鼩 微卫星 分子标记
  • 简介:目的阐明β-葡糖醛酸酶(β-)在正常恒河猴组织的分布。方法对实验恒河猴主要组织的冰冻切片采用后偶合技术进行了染色和显微观察。结果肾上腺皮质柬状带和网状带细胞,肝脏、睾丸、卵巢、胃肠道的实质细胞、枯否细胞、软骨细胞、卵巢间质腺细胞等富含β-G而深染蓝色。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血细胞、脑、肌肉、胆囊和胰腺的实质细胞等酶含量少而染色较弱。软骨基质,小脑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等部位酶阴性。结论动物的种系和品种不同,器官组织内β-G的含量也不相同。

  • 标签: 恒河猴 肾上腺皮质 细胞 葡糖醛酸 骨基质 冰冻切片
  • 简介:为提供黑色素类动物实验相关参考资料,对黑色素相关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防治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和实验动物进行了综述。通过介绍斑马鱼、Smythline鸡、C57BL小鼠、无毛小鼠、棕黄色豚鼠等多种实验动物的研究用途,为黑色素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黑色素 实验动物 斑马鱼 Smythline鸡 C57BL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miR-134、CREB、pCREB在癫痫大鼠海马及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脑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难治性癫痫患者及非癫痫对照组颞叶组织、氯化锂-匹罗卡癫痫大鼠及空白对照组海马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croRNA-134(miR-134)的表达,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CREB及pCREB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脑颞叶皮质及大鼠海马区CREB、pCRE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134表达在难治性癫痫患者明显降低(P〈0.05),在癫痫模型组中点燃后3、7、14、60d明显降低(P〈0.05),1d与30d表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癫痫模型组CREB在3、7、14、60d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pCREB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颞叶皮质及癫痫动物海马miR-134表达下降,CREB、pCREB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癫痫发生发展机制起重要作用。

  • 标签: miR-134 CREB PCREB 难治性癫痫 突触重塑
  • 简介:目的研究Müller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绿光损伤模型的激活反应。方法72只出生后8周(约230~280g)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9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另8组暗适应24h后置于波长为(530±10)nm的LED灯光箱照射3h,并分别于暗恢复3、6、12h及1、2、3、7、15d取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定位处视网膜组织形态、检测(TUNEL)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内外节变短,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凋亡出现在外核层,暗恢复3h出现,3d时达到高峰,7d时消失;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表达量于暗恢复12h开始升高,随暗恢复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总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但可见蛋白一过性重分布,表达部位由内核层移至外核层。pSTAT3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12h出现一过性升高。结论绿光损伤视网膜激活Müller细胞,pSTAT3可能参与了此激活过程。

  • 标签: 视网膜 光损伤 MÜLLER细胞 磷酸化信号转导激活子-3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